清朝时期的总督与宰相有哪些区别?
欢迎来到迷奇闻网,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说起清朝的宠臣,人们总会想到张廷玉和鄂尔泰。他们因在雍正朝身居高位,被誉为“宰相”。真正有资格被称为清朝真宰相的,在雍正乾隆朝,并非上述二人,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李卫。可能大家对李卫并不陌生,他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他没有进入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说到李卫,我们必须提及清朝的养廉银制度。许多人通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误以为养廉银是和珅的发明,并遭到了纪晓岚的反对。事实上,养廉银制度是与、一起施行的德政,纪晓岚不仅不敢反对,也没有理由反对。
明清两朝的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为了维持生活,许多官员不得不搜刮百姓。而李卫却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这都得益于雍正皇帝的养廉银制度。雍正皇帝给地方官员发放养廉银,从总督到知县,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银两。
李卫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他直接购买了从五品兵部员外郎的职位,没过多久就升任正五品户部郎中。这两个职位相当于某部副司长和正司长。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财能力,是不可能担任这些职务的。
李卫不仅精于算计,还善于捕盗,心思缜密智慧过人。他的性格粗犷豪放,让雍正皇帝也感到头痛。雍正皇帝对李卫寄予厚望,多次教导他要自我约束,甚至默许他对其他朝廷重臣的整顿。李卫在官场上的成功也得益于雍正皇帝的包容和栽培。然而李卫并没有接受这份好意去进京当大学士军机大臣而是选择了留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享受高收入自在的生活远离朝堂纷争。即使有人劝他进京担任高位他也不会动摇自己的决定因为他知道那些京官虽然地位显赫但收入远远不如地方官员尤其是养廉银的诱惑力极大这也是李卫历经康雍乾三朝仍保持聪明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这样的宠臣也只能在京城受穷无法享受地方官员的待遇和生活水平。因此李卫选择了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放弃进入京城担任高位的机会因为他知道那并不符合他的价值观和追求幸福的方式。他的决定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自在而且在精神上也有追求和满足的人。鄂尔泰,这位曾经权倾一方的云贵总督,似乎脑袋里进了一些“水”。他本可以稳稳地坐在兼管广西的位置上,享受那云贵总督的权力和养廉银的三倍诱惑。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偏要进京与张廷玉一决高下。他的选择并未给他带来荣耀,反而被乾隆皇帝收拾得挺惨。
乾隆七年,副都御史仲永檀以密奏留中事告发鄂尔泰长子鄂容安。此事迅速引起了皇帝的愤怒,命令王大臣会议审查。还提出了剥夺鄂尔泰官职并逮捕他进行问罪的提议。尽管乾隆皇帝最终并未允许这样的行动,但鄂尔泰的处境已然十分艰难。
到了乾隆二十年,内阁学士胡中藻因诗辞悖逆获罪。而胡中藻出自鄂尔泰门下,鄂尔泰的次子和甘肃巡抚鄂昌与其唱和诗歌,也遭到了谴责。这令乾隆皇帝更加追咎于鄂尔泰结党行为,并命令撤除他的贤良祠的虚名。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得鄂尔泰辛苦一辈子却什么都没捞着。
与此同时的李卫,却嚣张跋扈地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甚至在去世前都没有遭遇过乾隆皇帝的打击,反而得到了皇帝的特别礼遇。在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眼里,李卫是一个可以自由自在地逍遥快活的人。他在地方上当土皇帝,拥有花不完的养廉银,小错不断但大错不犯。他被赋予了在直隶任总河的权力,并且因为他执法秉公而被赐予四团龙补服。他在直隶任职的六年里,如同在浙江时一样尽职尽责。当他生病并请求解职时,皇帝甚至派遣御医为他诊治。他去世后,皇帝赐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卫的精明取舍,他在享受权力和自由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但如果李卫当上了大学士并进入了军机处,他能斗得过张廷玉和鄂尔泰吗?在亲王郡王遍地走、贝子贝勒多如狗的天子脚下,他还能像在地方上那样逍遥快活吗?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谜团,让人不禁陷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