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演的什么电影(这部电影号称巩俐出道付出尺度最大的电影)
从古至今,青楼女子张玉良的故事一直在被人们传颂。她的故事并非只是关于风尘女子的悲惨命运,更是一个坚韧不拔、追求艺术真谛的传奇。
在安徽芜湖,张玉良的人生经历便是一场磨难。年幼失去亲人,被舅舅卖到青楼。她曾目睹千岁红因得罪他人而惨死,这使她深深明白这里的地狱般的残酷。但她并没有放弃,她渴望逃离这个囚牢。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潘赞化,一个爱她至深的男人。他不仅帮她赎身,让她逃离了这个地狱,还给了她一个全新的生活。
婚后的张玉良跟随丈夫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丈夫不仅不计较她的过去,还教她读书写字。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张玉良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甚至主动向洪野先生学习绘画。令人惊奇的是,她对绘画有着惊人的天赋,很快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
她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她因对人体写生的热爱而遭到守旧人士的抵触和侮辱。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甚至自己当模特,对着镜子绘画自己。这份坚持和勇气让人敬佩。
为了寻求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潘赞化送张玉良赴法国深造。在法国,张玉良潜心学习绘画,凭借作品《浴女》拿到国际大奖,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学成归来后,她被高薪聘为上海美院西洋画系主任。
当她想要发挥所长,宣扬时,身边的人却对她指指点点,甚至误解和攻击她。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理念,张玉良决定举办画展。画展当天,她的作品被撕毁、焚烧,她自己也受到了谩骂和攻击。
面对这一切,张玉良心灰意冷。她想起了丈夫潘赞化曾经说过的话:“把这些东西拿去展览,只会让人把你骂死。”当时她还坚信这是艺术,但当真正经历谩骂之时,她才明白社会的狭隘和艺术的艰难。虽然家乡容得下她的身体,但容不下她对的热爱和追求。
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张玉良并没有放弃。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让人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张玉良虽然遭受了误解和攻击,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继续创作。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勇往直前。在众人对她出身进行疯狂谩骂、讽刺之时,潘赞化,这位总是文质彬彬的丈夫,却像发了疯一般,坚决地痛斥那些冷嘲热讽者。他坚定地站在潘玉良身后,自豪地告诉世界:“她是中国最好的女画家。”因为那份深深的爱,他信任她,支持她,愿意为她抵挡一切风雨。
潘玉良,一个背负着污名的女子,因不忍丈夫为自己承受无端指责,决定重返法国。她知道,这是保护丈夫名声、继续追寻艺术之路的最好选择。分别之际,丈夫在桥上深情地对她说:“此生得一知己,足矣。我永远等着你回来。”而这一等,便是永恒。
这部电影,改编自石楠的小说,以潘玉良的个人传记为蓝本,深刻地描绘了这个被时代束缚的女子如何勇敢追求自由的人生。虽然潘玉良出身困苦,但苦难从未让她屈服。她坚韧不拔,勇敢地闯入封建的漩涡,试图打破束缚,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女性觉醒的代表。
她的努力和不服输的精神,最终让她在1959年荣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成为首位被授予该奖的女画家,更是成为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中国人。艺术界的巨擘徐悲鸿曾如此评价她:“当时的中国,能称为画家的不过三人,其中一位,便是潘玉良。”
尽管她为故土所不容,被同胞污蔑,但她的心永远心系家乡。临终前,她的遗言令人动容:一是死后穿上旗袍,二是将与潘赞化相关的物品归还给潘家后代,三是将她的作品带回祖国。这便是潘玉良的一生,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出身、挫折、困苦,永远不是失败的借口。能成就自己的,永远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在追求人生价值和艺术道路上,她展现了无尽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她的生命历程是对坚持与勇气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