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斩断偷窥黑色产业链 专家建议开展针对性
法治要闻
日前,有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家用及公共场所摄像头,涉足偷窥产业,已形成黑产链条,严重侵害公民个人隐私。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显示,被告人巫某某控制了全球18万个摄像头。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蒲晓磊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法分子利用摄像头在酒店、更衣室、商场试衣间等场所进行,甚至将智能手机、运动手环等改装成设备,出售,传授技术,供客户“偷窥”隐私画面并借此牟利。此类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对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治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最近也发布了相关消息,表示将对此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交易隐私视频,已经超越了道德底线,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除了酒店,更衣室、商场试衣间等场所被安装摄像头的案件也频频发生。如最近广东深圳某歌莉娅服装门店被指在女士试衣间上方安装摄像头,深圳南山警方已介入调查。
与此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有人通过较为隐蔽的方式出售隐私视频、传授偷窥技术。这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摄像头的特性,破解安全防护功能,获取数据指令,实现对摄像设备的远程操控。对此,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孙煜华强调,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对于如何防范此类行为,市场监管学会理事张韬建议,国家应进行立法,结合摄像头产业个性化的特点,对生产、销售、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实现源头治理和“对症下药”,切断黑色产业链。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目前,法律并不禁止普通民用微型监控的售卖,但张韬提醒,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设备。这些摄像设备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将这些设备用于非法偷窥的人。公众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自今年5月以来,中央网信办积极履行其职责,指导各地网信办督促各类网络平台进行有害信息的清理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已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达2.2万余条,处置平台账号超过0个、群组132个,并且下架了违规产品1600余件。对于市场上存在的隐私视频信息泄露隐患,网信办果断出击,对14家视频监控App厂商进行了约谈,并督促其完成了整改。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我国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对摄像头安装范围和安装单位的责任明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相关部门和地方已经开始积极立法,明确规定了禁止安装摄像头的范围。例如,《安徽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草案)》均明确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场所和部位,如旅馆客房、公共浴室等,是禁止安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解决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问题,必须从生产、销售、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对此,有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立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生产环节,张韬建议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入网摄像头的监管和安全审查。软件的安全性也应当被纳入产品质量的考量因素。
互联网时代下,售卖环节的整治同样至关重要。社交软件、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需严格履行信息发布审核的主体责任。张韬建议,在立法时应明确摄像头安装范围及禁止安装范围,并明确安装单位主体责任,包括资料管理以及安全审查义务。
为保障使用环节的信息安全,我们还需要加强摄像头采集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保证开放共享信息安全。要明确相关主体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义务,并依照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网络安全能力,保障平台网络安全,有效维护个人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