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首播获好评 被赞年度人文新爆款
《我相信》的首播:信念之光照亮人生舞台
在咪咕视频与东方卫视的首播节目中,《我相信》以其独特的书信体形式,将人们的信念与故事串联起来,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反响。节目以“信中有光,必达远方”为主题,展现了不同领域人物的真实故事和坚定信念。
首期节目中,邓亚萍、徐梦桃和杨凯三位嘉宾通过书信发出的信念之声,赢得了观众们的积极反响。邓亚萍,作为奥运冠军和乒乓球大满贯得主,以写给“老球拍”的信为缘起,展现了她从竞技赛场到人生赛道的一贯信念:“就是进攻!”她携带的那支专为她的独特打法定制的长胶球拍,见证了她永不服输的精神。
徐梦桃和杨凯也被邓亚萍的信念所激励。徐梦桃在信中分享了邓亚萍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如何激励她历时16年磨砺夺得冬奥会冠军的经历。杨凯作为霹雳舞四川省队总教练,感谢邓亚萍以不服输的信念,让他从街舞的刻板印象中闯出了一片体育竞技新天地。
节目的邓亚萍以一封写给恩师张燮林的信回溯了自己的信念来源。张燮林指导不仅是她赛场上的伯乐,更是她人格上的导师。邓亚萍在信中感谢张指导用中国乒乓球队的坚持和不服输的精神,浇筑了她的信念。节目现场,年届82岁的张燮林指导意外现身,与邓亚萍一起追忆往昔,让观众们进一步了解她的成长之路。
《我相信》通过书信这一特殊载体,将不同人物的信念故事串联起来,引发观众共鸣。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坚守的信念。这些信件不仅打开了嘉宾们的平行人生,也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
除了书信体外,《我相信》还发挥了三大内容平台在人物故事、影视化拍摄上的经验与优势。节目通过XR、AR技术与影视化拍摄无缝衔接的演绎,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的场景中。观众们在嘉宾的信件带领下,仿佛亲身经历了嘉宾们的成长历程和信念之路。
看完节目后,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被邓亚萍圈粉,认为她除了奥运冠军的身份外,言行、谈吐、格局、抱负都是她珍贵的魅力。而《我相信》作为一档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引发了社会的热烈共鸣。
邓亚萍亲自考察职业电竞俱乐部,为儿子的电竞梦想助力;徐梦桃对未来充满期待,愿意拥抱爱情和新生命;杨凯的街舞之路充满挑战与奋斗,终于拿到人生第一块金牌。这些嘉宾的过往故事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和思考。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观众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被邓亚萍的教育理念所感动,认为孩子应该自由翱翔,家长只需做好后备工作。有人向徐梦桃致敬,感叹她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对滑雪运动的热爱仿佛生命一般。
不仅如此,《我相信》这档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还涉及了家庭观、生活观、教育观等多个社会话题,如邓亚萍24岁才开始学ABC、徐梦桃和邓亚萍谈及培养孩子滑雪等。这些话题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点,让节目具备了成为社会议题的土壤,实现了节目的初心:通过“荧屏共读”,传递人生信念,互相给予支持与温暖。
信念有着超越性的力量,有信念的故事总是让人倍感温暖。在节目尾声,现场观众亲笔写的信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普通人温暖的故事让信念的价值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信息爆炸、社会思潮激荡的当下,《我相信》深耕优秀精神文化,讲好信念故事,做年轻人的正能量精神粮仓。这不仅展示了主流平台的共同责任与担当,更是其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体现。
节目选择正能量嘉宾,通过书信交流带来隽永美感,结合XR技术和精心设计的舞台沉浸式演绎,生动呈现了每个精神偶像的信念缘起和坚守构成。多位不同年代、不同领域嘉宾之间的共鸣,展示了强大、坚定、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信念脉络。
《我相信》自首集播出以来,便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肯定,被广大观众誉为“宝藏节目”。网友纷纷表示赞赏,“展信人在读信时小演员的演绎给人代入感,就像是隔空对话一样。”许多观众从节目中收获了让人平静的力量,看完节目感觉心静下来,没那么浮躁了。
邓亚萍在《我相信》首期结尾所说:“我相信,没有人永远是冠军,但我们可以永不服输。”这与中国移动咪咕的创新战略布局初心不谋而合。节目坚持内容创新、正能量的价值观演绎,以年轻化的节目语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此次中国移动咪咕与东方卫视、南方周末联合出品,南瓜视业联合制作的《我相信》节目,前所未有地聚合了新媒体、卫视、纸媒三大内容引擎,展示了创新思维的魅力。作为具有创新力的省级卫视,东方卫视持续打造优质“人文”内容矩阵的尝试,彰显了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与品格。
每周五20:30,《我相信》在咪咕视频与东方卫视联合独播,每周六12:00上线咪咕视频会员尊享版。信念无价,展信有期,更多感人至深的信念故事等待观众去发现与分享。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些嘉宾们继续书写他们的信念篇章,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正能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