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到底有多厉害?朱元璋的北伐第一步计划靠
历史总是给人以深沉的启示。趣怪网的小编今天带领大家回到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来讲述一个英勇北伐的故事。
在公元1367年的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战火纷飞。朱元璋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站在点将台上,启动了他的“秋收革命”。伴随着庄重的仪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经过点将、祭旗、传檄、誓师等庄严的程序后,朱元璋向出征的主副帅徐达和常遇春敬酒。他深情地说:“我们起义的目的是为了拯救人民,如今已历经磨砺。此次北伐中原,我们将一同面对未知的挑战。”
徐达和常遇春回应道:“不负主公厚望。”
朱元璋继续指引方向:“北伐之路,需良策。我的策略是:先取山东,清理外围;再进河南,剪除羽翼;最后攻击渲关,占据要害。此乃天意,亦是民心。”他强调:“民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不仅要打仗,更要保护民众。”
徐达和常遇春迅速行动,仅三天便抵达淮安。面对守沂州的王宣父子,他们采取了“怀柔”政策。王宣父子却以“怀孕”应对。他们表面上归顺,实则暗中准备战斗。
朱元璋得知情况后,迅速回复徐达,封王信为江淮行省平章。同时提醒徐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徐达聪明过人,立刻警觉起来。
当徐达派出的使者失去联系时,他立刻派兵进攻沂州。尽管王宣表面答应归顺,但实则坚守城池。徐达明白他们的缓兵之计,直接发起攻击。
沂州城小,王宣敢与徐达对抗,全靠儿子王信募兵支援的信念。当徐达猛烈进攻时,王宣只能坚守。等待援军的三天里,他见证了沂州的沦陷。
徐达宽容接纳了投降的王宣,但坚持要招降王信。王宣写信劝降,却遭到儿子的拒绝。徐达愤怒之下再次出兵,王信败走山西。
王信的逃离并未结束战争。王宣被送上断头台后,徐达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他留下部分将士扼守黄河要地,阻断山东元朝援军;然后稳步推进,进攻东平、济宁等地;最终亲自带领主力进攻益都。短短三个月内,整个山东被朱元璋收入囊中。他的“清其外围”计划圆满实现。
这场英勇的北伐展现了朱元璋的智慧与勇气。他的军队不仅勇猛善战,更懂得策略与人心。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而这段故事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