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朝服上的白色项圈干什么用的?
在影视剧的繁华世界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官员们佩戴着一种独特的饰物:一个白色的项圈,下面还挂着一个方型锁片。这究竟是何物呢?其实,这是汉服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方心曲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趣怪网小编的脚步,探寻这饰物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吧!
想象一下那宋代的宰相吕夷简,身着正宗的华夏汉服,优雅、飘逸,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但你知道吗?这华丽的衣裳也曾历经风雨,几经失落又多次复兴。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方心曲领,正是汉服复兴时期的产物。
汉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重视礼仪。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制定了复杂严密的礼仪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汉族人认为,如果不懂礼仪,那就连老鼠都不如。汉族的服饰也必须体现礼仪以及背后的哲学思想。
方心曲领,由上部的原形项圈和下部的方型锁片组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反映了“象法天地”的哲学思想,敬重自然。
天在上,地在下,人则处于天地之间。佩戴方心曲领,就是时刻提醒官员们,作为人臣,要对上天子敬畏之心,对下则要善待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它代表着一种责任与担当,提醒人们恪守本分,消除非分之想。
方心曲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早提到曲领的是刘熙在《释名》中的描述。汉代时,曲领并非挂在外部的项圈,而是位于领口内部,用以遮挡脖颈。随着汉服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方心与曲领的完美结合。此时的曲领成为外部的项圈,与方心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历史的波折使得汉服经历了两次失落。每次重建后,方心曲领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与继承。但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由于统治者的复古考据心态,认为真正的方心曲领已经失传,因此废除了这一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东亚文化中心,中华服饰已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韩国祭祀礼服上仍使用方心曲领。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韩国将这一文化符号申请遗产保护,那么我们是否又会失去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呢?
方心曲领是汉服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件服饰佩饰,更是汉族人民对天地人的敬畏与尊重的体现。希望我们能更加珍视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传承其背后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