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皇帝都爱戴扳指-扳指有何意义
扳指,又称为玉韘,是古代射者拉弓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说文》中记载:“韘,射也。”,生动描绘了其作为骑射器具的重要地位。
玉韘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流行的时间与样式变化。几千年来,扳指经历了多种风格的演变,其中坡形扳指与桶形扳指最为常见。坡形扳指早期带有弦槽,后来简化;而桶形扳指则在后世更为流行。汉族与蒙古、满族的扳指在形态上略有差异,前者呈梯形,后者一般为圆柱体。
北京珍藏的几件帝王扳指中,以一件翠玉扳指最为引人注目。其通体翠绿,色泽晶莹,尽显皇家御用品的高贵气质。为何清朝皇室如此钟爱这小小的扳指呢?这要从他们的祖先说起。
女真族,一个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以放牧和为生。在他们的生活中,骑马射箭是每一位成年男子的基本生存技能。弓箭与扳指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满族,作为女真族的后裔,继承了这一传统。
早期的满族扳指,通常使用鹿骨制作,满语称之为“憨得憨”。当年的皇帝和贵族,就是戴着这种扳指在草原上驰骋,弯弓射箭,统一了女真部族,建立了大清王朝。
在清朝的建立初期,为了不忘骑射得天下的历史,包括皇帝在内的皇亲国戚都必须学习骑射。皇帝在紫禁城内修建了箭殿,并经常在此练习骑射,而扳指则作为重要的练弓射箭工具陪伴在皇帝身边。
清初的几代皇帝对骑射和充满热情。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操练军队、练习骑射的重要方式。每年,皇室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乾隆皇帝尤为突出,他亲自示范,经常带领子孙进行。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中,有多幅描绘乾隆皇帝骑马射箭的画卷。其中,《乾隆大阅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南苑举行阅兵仪式的情景。画中的乾隆皇帝头戴帅盔,身披铠甲,佩弓带箭,神态庄重。他右手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引人注目。
另一幅《乾隆骑射图》则展现了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中射箭的情景。画中的乾隆皇帝身穿便装,正在射箭场上表演射箭。阳光下,红色的靶心格外引人注目。虽然画家并未特意描绘乾隆手上的扳指,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乾隆皇帝对骑射的热爱和对祖宗传统的尊重通过这一画面得以生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