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考试 才子唐伯虎曾作弊&rdqu
在古代,高考——也就是科举考试,同样是一场严肃而神圣的竞赛,要求考生展示他们的学问和才智。为了防止作弊,考场的管理如临大敌,与现代的科技防作弊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贡院,考生们的“装备”齐全,从手提灯笼到书箱,再到食品,无一不精心准备。秦淮区文化局局长赵久明透露,即将建成的博物馆将展出考生的各种装备,让我们一窥古代科举的种种细节。
考生的考试过程分为四场,每一场都有严格的规矩和程序。从开考前一天下午的静卧休息,到夜晚的放炮唤醒,再到考场点名,考生们需按照规定的流程进入考场,领取试卷进入各自的号舍。考场清场封门,五更开始出题,考生看题后开始答卷,一直要答到黄昏时才放出第一批考生,考场再次封闭。
其中,着名才子唐伯虎在南京的江南贡院的一段“作弊冤案”引人关注。据说,唐伯虎在1498年考取了解元后,曾被诬陷受贿买题而蒙冤下狱。事实上,唐伯虎拒绝了富商徐某窃取的试题,却因此被牵连入狱。后来真相大白,唐伯虎虽被误会但也反映了古代科考作弊的严峻现实。
为了预防作弊,古场实行了糊名制和誊录制,封住考生姓名,考卷由多人重新誊抄。同时明清的科举安检更是严格非常,考生带入场物品规格都有明确限制。一旦发现作弊,后果轻则取消读书资格发配边疆,重则面临牢狱之灾甚至丢掉性命。尽管禁止措施严厉,但考生们仍然想尽办法作弊,从贿买主考官到夹带考试经文甚至请人等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夹带作弊方式更是层出不穷,衣物、鞋袜、文具甚至食品都被用来藏匿经文。在嘉定科举博物馆的藏品中,甚至有一件棉布坎肩上密密麻麻地抄写了64篇文章作为作弊工具。
在清朝时期,考场须知明确规定禁止“”入内。古场同样需要“准考证”,上面详细记录着考生的姓名、体貌特征等信息并要求考生找人证明身份。考场中的座位号则写在“浮票”上而贡院则按照千字文的顺序为小考场命名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确保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场考验智慧与道德的竞技场它不仅要求考生展示学问更要求他们保持诚实。通过糊名制、誊录制等一系列措施以及严格的安检和处罚规定考场的管理者们尽力确保考试的公正性为那些真正有才华的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