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自古以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智慧之语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流传。这句话源自老子《道德经》,饱含人生哲理,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许多人的处世之道。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仿佛一曲千古流传的悠扬乐章,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我们见证了这句话的深远影响。太傅疏广对少傅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历史的智慧,是对人生的警醒。疏广和疏受,这两位大臣功成名就后选择归隐田园,他们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他们的选择,正是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最好诠释。他们深知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选择了淡泊名利,回归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叹,更让人心生敬意。
我们还看到了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这句古训的契合。曾国藩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的人生信条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不贪功,不为自己积累财富,而是懂得分享,懂得归隐。他的智慧与豁达,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理解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更加深入人心。这是因为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如何复杂,这句话都像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欲所迷,不被名利所困。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往往容易被金钱和名利所迷惑,从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铭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欲所左右。我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是幸福的源泉;我们要学会知止,明白适可而止是避免危险的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走得更加长远。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南针,它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诱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铭记这句话,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因为只有在知足与知止中,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所以让我们都学会知足、学会知止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心吧!曾家的小女儿曾纪芬,在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丈夫来自湖南衡山的聂家,而她的嫁妆中,有一份特殊的礼物引人注目——那是曾国藩为她制定的“功课单”。这份功课单反映了曾家的家风,也体现了曾家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清晨,阳光洒满大地,曾纪芬便开始一天的劳作。早饭后,她要做小菜、点心、酒酱等食事;到了巳午刻,她则忙于纺花或绩麻,为家人缝制衣物;中饭后,她则专注针线刺绣等细工;而到了酉刻,也就是夜晚的二更以后,她仍在忙碌,做男鞋、女鞋或缝制衣物。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对于曾纪芬来说,是父亲的期望,也是家族的规矩。
湖南人有一句话说,“爷娘疼满崽”,但曾纪芬作为曾国藩的“满女”,并没有因此而享受任何优待。曾国藩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实际上是对整个家族的期望。他期望孩子们能够始终保持勤俭的家风,无论男女,都要学会自立。当他的儿子曾纪泽娶媳妇时,曾国藩更是亲自写信给儿子,教导新妇要勤俭持家,学习纺织、缝纫、烹饪等基本技能。
相比之下,同样是晚清的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境界上似乎差了一些。当他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时,他每日都要到工地巡视。一位老工匠对他说的话让他深感惭愧。左公或许曾经听过他的恩人林则徐的一段话:“子孙若如我,留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左宗棠的惭愧,反映出他对家族后代的担忧,也体现出他对如何教育子孙的困惑。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不同做法,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曾国藩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能力,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强;而左宗棠则为子孙留下丰厚的家产,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两种教育观念,反映了晚清时期不同家庭教育的差异,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家庭教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