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时代之问与当代审美——我看今之和她的画
在吉林诗坛活跃的岁月中,我结识了一位名为今之的诗人。我们在诗人的朋友圈中相识,共同讨论诗歌,偶尔小酌几杯,享受着那份诗意的生活。她的人生轨迹却在我意料之外发生了转变。出乎我的预料,她不仅擅长诗歌,更在绘画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她跟随“关东画派”的领军人物关鉴先生学习绘画,热情洋溢地投入到画作的创作中。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一天,我接到了今之的电话,她告诉我她已经来到北京深造,学习的地点就在离我家不远的高碑店。她的导师是朱零先生。虽然那些年我有些忙碌,不常在北京,但我们在微信上保持着联系。她时常会发给我一些临摹的作品或写生的画作,让我看到了她在绘画上的明显进步。
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开始有了“提炼”的意识和“取舍”的能力。她以前的画作或许过于繁琐,想法多、构图杂,看似丰富多彩,但经不起推敲。而现在的作品则丰富多样,笔墨语言鲜明,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趣。她的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地域性的认知,而是追求更广阔的艺术境界。
在北京的一个秋天,我们终于在艺术区的高碑店见面。那时,道路两旁的银杏叶金黄灿烂,与猩红色的围墙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富有意趣的画面。我对今之的画作也充满期待。走进她的工作室,我们并未寒暄,直接谈论画作。她介绍了自己学画的打算、老师和学习进度,随后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这些画作与她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更显艺术感。
她不断走向大自然,寻求自然与心灵的融合。写生是画家对自然世界的主观体验,今之在写生中锤炼笔墨,不断问道自然。她的个体与大自然的客体建立了一个互信、融通的机制,艺术审美就在这个机制下得以升华。她的画作中融入了她的审美观念,自然景色被赋予了人格化,展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境界。
今之从吉林走到北京,再从北京走向全国各地,她的画作也在不断地进步。她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甚至获得了国展大奖。她的点彩作品《梦回濠江》和《梦萦八美》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她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是当代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创新之作。
现在的今之生活忙碌而充实,创作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她的画作构思完整、色调迷蒙、感觉丰富,更有味道了。她的艺术之路仍在继续,我相信她会创作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为艺术世界带来更多的色彩和活力。在绘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位画家——今之,她以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毅力,用画笔讲述着自己与艺术的独特故事。她常常把一些国展的画册展示给我,作品风格多样,从传统的国画到现代的水粉,都展现出她奇诡的想象力和妙笔生花的技艺。她以国画的纸笔,硬生出一条运用水粉高级灰色彩和点线绘写的新路径,这是对她艺术天赋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她执着追求的最好肯定。艺术之路虽拥挤艰难,但她始终秉持着笨鸟先飞的精神,孜孜以求。多年的汗水和智慧凝结成一批有个性、有神采、有品质的美术作品,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她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当代美术创作的风尚,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对于她的成长历程和艺术,我深感钦佩。
今之的艺术之路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她临摹了众多古代杰出的山水画作品,从北宋到清末的经典佳作,她都仔细去观察,努力去理解。对于那些让她神往痴迷的作品,她更是反复临摹,从中汲取营养。她也不忘写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山水之美。她的创作理念正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君子画者当以此意造。”她用自己的实践诠释着这一理念。
在画案前,今之步步为营,不断创新。她知道,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她在坚守传统的也不断吸纳新的创作手法和技术要素,让自己的作品立体、饱满、时尚。她的创新意识强,大胆实践,力求让自己的创作契合时代之问和当代审美。从诗人到画家,今之的华丽转身凝聚着她的汗水和智慧。她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价值。
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今之(本名王艳),出生于吉林桦甸。她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女画家协会的会员,也是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的会员。她的作品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她也因此成为了吉林市作家协会的理事。她还曾担任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朱零导师的助教,这足以证明她在绘画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她的艺术之路还在继续,相信她会创作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位艺术家的故事和她的作品一样引人入胜,让我们一起期待她未来的精彩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