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城的必然与偶然
初次听闻“中华诗城”奉节,我并未将其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相联系。半年前,我踏足这片土地,才逐渐了解到这里曾是一千多位诗人的旅居或任职之地,他们留下了万余首诗歌,其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里不仅是长江三峡的起点——瞿塘峡的所在地,更以其独特的自然禀赋,成为了诗人们灵感迸发的源泉。赤甲山与白盐山隔江对峙,其雄伟之势尽显无疑。陈子昂在《白帝城怀古》中的诗句,便是对这一景象的生动描绘。而瞿塘峡的壮美与巫山云雾的柔美相结合,更形成了独特的浪漫风情。刘禹锡的《竹枝词》便是这里风情的最好写照。
这里的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夏季的江水略显混浊,其余时节,江水碧绿,青山倒映,民居错落有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奉节以柑橘著称,早在汉代就有贡果的记录。杜甫曾在这里担任过橘园的小官,并留下了赞美诗句。如今,柑橘种植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而脐橙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深秋初冬时节,满山的红叶灿如云霞,与天空、江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诗是诗人的感兴和创造,但汇聚诗人并非靠诗人的自觉,而是“夔门”这个山水之门的魔力。奉节作为古夔州治所,长期为州府建制,曾是、经济、文化中心及军事重镇。这片土地汇聚了众多诗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万首诗篇。这里的自然美景与历史底蕴相结合,成为了真正的“诗城”。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身处何处,总能感受到天地一体的美妙境界。神女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仿佛能听到她的脚步声和低语。这种浪漫风情让人陶醉其中,难以忘怀。这里还是红叶的故乡。一到深秋初冬季节,满山的红叶如彩霞般绚烂夺目。这些美景不仅触发了诗人们的灵感,也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共鸣点,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华诗城”奉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自然美景、丰富的历史底蕴以及众多诗人的诗篇。这里的诗意感兴空间是如此之大,千位诗人的万首诗篇也算不了什么。这是一个自然天成、造化之功的地方,是造就“诗城”的必然因素。这种必然性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奉节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灵感的地方。杜甫曾在奉节定居两年,留下了340多首诗歌。刘禹锡曾任夔州刺史,他将当地歌谣“竹枝词”进行提升和改进。南宋诗人王十朋在此担任知州,他的功德被百姓铭记,因此将一条河流命名为梅溪河。大诗人陆游也曾在此担任通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此地能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地位显赫,人气旺盛?答案在于其水路交通的便捷和江峡夔门的险峻。
在古代,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尤其是在巴蜀之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奉节地处夔门之畔,是出入四川的要冲之一。夔门的险峻和交通要冲的地位使其成为天然的人气集聚之地。江水入三峡后流急滩多,因此奉节成为商旅纤夫和文人墨客的云集之地,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官府也在此借重地形拦江收税,财政贡献自然不菲。凭借夔门的险峻,这里还是军事重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这种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奉节成为诗兴的源泉。翻看《夔州诗三百首》,可以看到各种题材和风格的诗歌,有的畅快无比,有的悲凉无限,有的借古伤怀,有的抒发闺怨。这种丰富性反映了奉节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人情。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铁路、公路交通的兴起,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奉节的水运码头地位相对下降。尽管美景风情依旧,但由于交通的变迁,这里的人气和“诗城”的气韵逐渐淡化。
幸运的是,新时代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一系列政策举措使沉寂多年的山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交通的发展尤为鼓舞人心,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使奉节的交通更加便捷。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成为新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再现古夔州的人气和辉煌已不再是梦想。
县域交通也四通八达,高路入云,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到达先贤们未曾走到的美丽之地。这里的山、水、云、雨依然如故,古夔州的诗情画意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减损。相反,新时代的变革正激活这里的诗意,使“诗城”的回归成为必然。乘车南行,县城之外,景色美不胜收。半个小时的路程,沿途可见九盘河被石壁环抱,旱夔门绝壁对开,更有世界上最大的天坑、最长的地缝与暗河,构成一幅雄伟而神秘的画卷。峭壁高耸入云,地壳运动的褶皱清晰可见,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溪流潺潺,清澈的河水中,娃娃鱼欢快游动。云海茫茫,山峰如“万乳”般壮观,天生桥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云雾在山间缭绕,仿佛自由的精灵。
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土地经历了农村改革、移民搬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纠葛和观念的碰撞。这里发生了许多荡气回肠、张力满满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仿佛是新诗兴的源泉。我曾经路过九盘河,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由得吟出:“不见高峡山势险,安知溪水柔情重。我欲立志向远方,无奈心系江峡情。”
当地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发和引导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他们整理并精选了千余诗人的万余诗篇,努力打造诗意天地、诗歌高地和诗人圣地。交通便捷,美景感召,诗歌牵引,这里必将再次成为诗人荟萃、高士云集的地方,让古老的“诗城”奉节焕发新的诗歌魅力。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偶然与现实的必然交织的结果。
置身于这片土地,我时常陷入沉思,感慨家国历史的变迁、区域地位的升降和人们命运的沉浮。但我更多的感觉是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时代,能够见证并参与到这场伟大变革和民族复兴的潮流中来。这座“诗城”的必然与偶然,正是时代缩影和见证。这里的美景和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让我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