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真的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吗 为什么清
介绍晚清军力之殇:曾经的骁勇之师,如何演变成形同虚设的军队?
当我们谈及晚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段黑暗的历史,国家遭受列强的胁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在其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个曾经走向鼎盛的清朝,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如何逐渐衰败,最终无力回天?
回溯清朝前中期,满清军队入关中原,康雍乾三朝国家走向鼎盛。当时,清朝国力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疆域辽阔。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政策,最终确定了近代的版图。这一切都离不开那骁勇善战的女真军队。
历史总是充满了转折。清朝的兵制与众不同,分为旗兵和汉兵两大类。在还未入关之前,满清依靠的是八旗兵。当国家安定后,正规军的纪律逐渐涣散,训练松弛,战斗力大幅下降。曾经的八旗兵在养尊处优多年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骁勇。到了镇压时,绿营的腐败也暴露无遗。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更是对清朝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得不下令让各省举办团练"助剿",后来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各省勇营。但这些军队在面对甲午中日战争时,无论是哪种兵制,都不足以对付日军,被打得毫无反击之力。
清廷朝野上下认识到清军已经不堪一击。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进行了军制改革,另练新军。这种新军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制度的产物,配备现代化武器。最初是在天津小站练兵,这也是北洋军的起源。此后,清开始重点培养新军,削减传统部队的兵额。
新军的训练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们具备西式化的装备和制度,但由于财政困难、军队的私属性质等问题,新军的训练并不完善。原本计划的三十六镇兵力在训练过程中有所减少。而且,南方的新军战斗力很弱。一旦遇到危难,能够召集到的部队有限。最终,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新军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瓦解。
晚清的军队从骁勇善战到形同虚设,其背后是制度、财政、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交织。曾经的辉煌如何演变成后来的衰败,值得我们深思。在武昌起义爆发时,若不是袁世凯凭借控制的北洋军要挟了革命党,清廷可能真的面对起义束手无策。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感叹,更让我们深思: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军队的关系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