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要杀掉关羽 如果不动手又会怎么样
对于关羽的死因,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被杀害,另一种则是被孙权所杀。据《演义》记载,孙权因劝降不成,痛下杀手,斩杀了关羽父子。这一举动不仅仅表明了孙权对关羽的仇恨,更是展现了他的眦睚必报的性格特点。
回想起孙权曾经派诸葛瑾向关羽提亲,希望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却被关羽严词拒绝,甚至遭到辱骂。关羽将自己比作猛虎,而将孙权比作犬,这样的言语无疑给孙权带来了巨大的羞辱。不仅如此,关羽对东吴的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各种场合都称呼他们为“江东鼠辈”,足以看出他对东吴的极度鄙视。
面对这样一个狂傲的盟友,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宽广的政治胸怀。显然,孙权并不具备这些素质。相反,他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小人所为。
在发动赤壁之战时,孙权的动机并不纯良。他最初的意图可能是投降苟合,但在江东人的反对下,他选择了抗曹。这场大战的决策,似乎更多地考虑了个人的政治地位,而忽略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这样的行为,与相比,显得远为不足。
孙权在使用美人计软禁的时候,毫不顾及母亲和妹妹的感受,一意孤行。他甚至不惜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和生命安全,这样的行为令人发指。
孙权缺乏大局观。他的一生似乎没有任何坚定的信念,只有利益最大化才是他的追求。为了利益,他可以牺牲家人;为了利益,他可以出卖盟友;为了利益,他甚至可以向宿敌投降。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使他在历史上名声扫地。
可以说,孙权杀害关羽,是吴蜀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当时他放回关羽,或许刘备就不会有任何借口发动夷陵之战,吴蜀两国也不会元气大伤。甚至有可能吴蜀联合,共同灭掉曹魏。
孙权杀害关羽,无异于砍去了刘备的一只臂膀。鉴于关羽在刘备心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以及他在蜀国的重要性,刘备发动战争为关羽报仇是必然的。夷陵之战使吴蜀两国两败俱伤,曹魏集团坐收渔利。这场战争打破了三个国家之间的平衡,使得曹魏一家独大,灭掉蜀吴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孙权有先见之明,或许他就不会发动赤壁之战。统一是必然的趋势,早统一总比晚统一要好。毕竟,历史的进程是无人能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