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何朱元璋成功李自成却失败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皇帝可谓是最为悲情的一位。他面临的并非是一个平稳繁荣的时代,而是天灾人祸不断、满人入侵、农民起义等重重困境接连爆发,这些灾难如同洪水猛兽,无情地吞噬着大明王朝的辉煌。
提及农民起义,尤其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似乎一时间成为明朝灭亡的。这支军队在初期,曾被明军追着打,几乎未曾尝过胜利的滋味。第一代闯王高迎祥的失败,残余势力归附李自成,推其为第二代闯王。但由于政策的限制,李自成军队一度只剩下十七人,几乎濒临绝境。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明朝在应对北方清军的威胁时,将主力调往边境,这无疑为李自成等人提供了喘息和壮大的机会。可以说,如果没有清军的持续侵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或许不会发展到后来的规模。
又过四年,李自成实力飞速增长。这一年,中原爆发大规模瘟疫,明军在北方的兵力大部分集结以应对清军,这无疑又为李自成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他趁明军无暇自顾之时,迅速壮大实力,短短两年内便击败了四万明军。
明朝的将领们也开始意识到王朝的末日来临,开始寻找新的势力效忠。其中不少将领选择了李自成,这也为李自成后续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面对明朝的战神吴三桂,李自成军队一开始虽然占据优势,但究竟谁强谁弱仍是个疑问。尽管面对困境的吴三桂部队一度被李自成军队打得疲弱无力,但这并非完全因为李自成军队的强悍。吴三桂的部队在之前的决战中士气低迷,加之财政问题导致一年未发军饷,同时清军已经逼近山海关,使吴三桂的军队腹背受敌。
在与吴三桂的作战中,李自成常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若吴三桂能全力出击,恐怕李自成早已不复存在,更不必说与清军抗衡了。
那么,为何李自成的实力如此孱弱呢?主要原因有两点。李自成的军队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包括农民军、明朝降军甚至虚报军队,人员构成复杂,战斗力自然参差不齐。李自成建立大顺后,管理并不正规,更像是土匪窝的运作模式,领导阶层中缺乏有文化、有能力的人。
反观当年农民起义的朱元璋等人,他们在起义后迅速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构,使得起义军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李自成的军队在战斗力、管理等方面与正规军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难以与强大的政权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