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观感之二战神白起悲剧是怎么形成的?
观感(二)秦将传奇,战神白起,毛泽东曾赞誉其:“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白起,被世人尊称为人屠,战国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达三百万,其中一百六十五万命丧白起之手。特别是长平之战,白起歼灭赵军四十五万,留下的仅仅是二百四十名少年。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在秦昭王麾下征战六国,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石。
这位伟大的战神,却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最终奉王命自裁。他的悲剧命运究竟由何而来?
白起的战神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残酷。他视人如草芥,如麻。作为一个将军,他追求的是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这种极端做法,使得他在战争中屠戮无数,最终引来了灾难和痛苦。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执着和追求,但也因此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白起的性格骜不驯,目中无人。他自视过高,面对楚魏将兵时,秦军失势的残局让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慢与不屑。这种性格缺陷使得他在与秦王的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成为秦王眼中的威胁。
白起的崛起和陨落都与他超凡的军事才能息息相关。在那个时代,手握雄兵且性格桀骜的将军往往会被视为君王的威胁。白起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秦王心中的隐患。一旦成为君王心中的定时,他的命运便岌岌可危。
白起与范睢之间的不和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范睢凭借自己的权谋成为了白起之死的重要推手。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白起的悲剧结局。
白起之死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他与秦昭襄王的人生观存在分歧。白起以为长平之战后秦国已天下无敌,可以一劳永逸,而秦昭襄王的目标是统一天下。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两人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白起的悲剧命运。人生没有如果,忠诚往往比能力更重要。白起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满江红·拂拭残碑中的诗句:“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说的不仅是岳飞的真正死因,更是白起的悲剧命运的写照。千年已过,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不禁为白起的命运感到遗憾和悲哀。他的战功卓越、功勋赫赫却最终落得自裁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铭记忠诚比能力更重要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