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最小恐龙足迹只有2厘米体长麻雀大小
新浪科技报道,近日中美韩恐龙足迹考察队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在昭觉央摩祖乡,专家们找到了世界上最小恐龙的足迹,其足迹被正式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期刊上。这些足迹被称为小龙足迹(Minisauripus),堪称世界上最珍稀且充满谜团的恐龙足迹之一。
据悉,这批珍贵的足迹最初是由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环资所于2013年夏季在地质调查工作中意外发现的。为了深入研究这些足迹,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于2014年展开考察。这些足迹的平均长度只有大约两厘米,相较常见的恐龙足迹长度(约20或30厘米),显得尤为独特。考察队的领队,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邢立达表示,这些足迹的大小颠覆了人们对恐龙的传统认知,暗示着恐龙并非都是庞然大物。根据研究,留下这些足迹的恐龙可能与某种小型、毛茸茸的美颌龙类有密切关系。
回溯历史,小龙足迹最初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四川峨眉被发现,但直到1995年底才正式发表。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恐龙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在山东莒南和韩国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小龙足迹。尽管已有多个发现点,但关于这些足迹的谜团仍困扰着专家学者们。例如,究竟是哪一类恐龙留下的这些足迹?这些足迹是由成年恐龙还是刚刚孵化的小恐龙留下的呢?这些问题仍待解答。
此次在昭觉的新发现是小龙足迹在世界上的第四次、中国的第三次发现。尽管并非首次发现,但由于材料丰富且保存完好,这一发现为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著名恐龙学家徐星研究员表示,此次发现对于了解非鸟兽脚类的体型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小龙足迹的造迹者体型虽小但单步极大,显示其可能拥有相当的速度。根据估算,造迹者的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22.5公里,与轻便电动摩托车的速度相近。
除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意义之外,小龙足迹的发现还具有深刻的古地理学意义。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马丁·洛克利教授表示,这些足迹可能揭示了早白垩世古地理的某些特征。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存在一个以非鸟兽脚类和鸟类为主的动物组合,显示出较强的地区性特征。这些足迹的出现可能与古地理因素有关,例如早白垩世古北冰洋与古太平洋的联系。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白垩纪恐龙的特化现象以及东亚地区独特的古地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