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迟的原因是什么?孙权在等待什么?
探究孙权的称帝之路:波折中的内部整合与江东化转型
在三国鼎立的时期,孙权作为东吴的开国皇帝,其称帝之路可谓历经波折。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登基为帝,相比于曹魏与蜀汉,他的步伐似乎显得有些迟缓。那么,称帝迟的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过程。
公元229年,东吴的公卿百官力荐孙权称帝。这一年,孙权在南郊正式登基,改年号为黄龙,追封父母与兄长,立皇太子,晋爵加赏将军官吏。六个月后,蜀国派使者前来庆贺。此时的孙权正与蜀使商讨平分天下的大计,同时制定盟书共同声讨。秋九月,孙权将都城从武昌迁至建业。
回顾三国创业历程,曹操、刘备、孙坚的起义时间大致相近,他们充分利用自主权,迅速扩张地盘。最早成功的并非曹操或刘备,而是孙坚的儿子孙策。他选择了过江南下战略,迅速击败江东的抵抗力量,使得独立的孙吴实质上已经成立。
曹操与刘备的创业成功紧随其后,而孙家虽然早有所成,但在称帝这一步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其中,孙吴政权内部势力的整合难度远大于曹魏和蜀汉。孙策过江时主要依靠的是淮泗集团的力量,但孙权在执政后必须面对江东土著的疑虑。要想稳固国运,就必须进行执政转型,即本土化,与江东士人尤其是名望大族合作。
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孙策时期,江东大族曾拒绝与之合作,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冲突。等到孙权接手,虽然淮泗集团仍掌大权,但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孙权遂开启了孙吴政权的江东化进程,提拔江东底层人士,逐渐获得江东大族的支持与信任。这种整合一旦完成,孙吴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就相当牢固。
尽管道路曲折漫长,但孙吴终归完成了内部整合,将江东本地民心力量凝聚在自己这个外来政权周围。这种成功的经验对于历史中的我们而言是宝贵的。通过孙吴政权的江东化转型,南方士人民心与北方政权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在晋室南迁、中央落难之际显得尤为重要。江南得以保存华夏文脉,成为神州正朔之所在!
对于现代执政团体而言,虽然无需面临统治集团本土化转型的任务,但执政理论必须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完成指导思想的本土化转型和更新换代。这才是最为坚实、深厚的执政资源。孙吴政权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一点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