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到底是孙权背盟,还是关羽作死

韩国娱乐 2025-08-17 03:19www.verzenio.cn娱乐八卦网

探究襄樊之战:背盟还是作死?

回望历史上的大战,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在魏蜀吴三方势力的较劲中,谁主动发起战争,谁往往就会尝到失败的苦果。这一规律似乎在三国时期成为了一条不变的定律。

从早期的战争看,每一次的发动都是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态势。当各方势力在争夺中逐渐壮大时,战争的走向却似乎并未随之改变。曹操发动的关中之战,虽立足益州未稳,但仍苦战两年拿下关中;孙权发动的合肥之战,虽领军十万,却差点被擒;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虽威震华夏,但最终兵败身死丢了荆州。

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或手段。如果背离了天下大势和政治平衡,单靠军事或某个大将,最终的失败是注定的。襄樊之战就是最好的例证。关羽北袭樊城围攻襄阳,看似符合战略决策,但背后的政治格局和势力对比却至关重要。

当时的曹操,虽赤壁战败后退回北方,但元气未伤,仍掌握着政治上的主动权。而刘备忙于连年征战,关羽则在镇守荆州的岁月里缺乏有力的文臣武将支持,自保有余但出战则危险。孙吴方面,虽在西击合肥失败后暂时蛰伏,但内心蠢蠢欲动。

最关键的是刘备。关羽北攻襄樊时,刘备应计划乘势北进长安。夺得汉中后他却选择回成都进位汉中王,这使得关羽的态势变得孤立无援。尽管刘备本可以派其他将领或诸葛亮本人去支援荆州,但遗憾的是没有这么做。最终关羽兵败被杀。

在这中间,关羽的狂傲和大意确实是军事上失利的原因之一。但归根结底,还是刘备权欲日盛,未能一直重用赵云为大将的政治失策所致。刘备后来同样藐视陆逊的行为与关羽藐视吕蒙如出一辙。轻敌的背后是对敌治实力的不了解和对时局敏锐的洞察缺失。至于孙吴是否背盟,那就是见仁见智了。“兵者,诡道也”,真正的诡道其实是政治的博弈。孙权作为一流的政治家,对于政治态势十分清醒。他既想结盟又想自保东吴的利益和自家的权位。杀了关羽也算报了羞辱之仇。对于孙权而言,结盟与制衡是并存的策略。他在政治气量和谋略上略胜刘备一筹。

襄樊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后来的发展和格局走向,也开启了孙权与诸葛亮角逐中原的时代序幕。在这场大戏中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政治的博弈与势力的权衡取舍。

上一篇:7真相 防晒不再迷惘(图)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verzenio.cn 娱乐八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娱乐新闻,韩国娱乐圈,娱乐八卦,门事件,最新电影,最新电视剧,好看的电视剧,电视剧排行榜,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