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为何风骨最盛?宋朝历史上文人名士
宋代士大夫的保护伞:国策、制度与个人意识觉醒
在太庙的“誓碑”上,有一项备受后人称道的政策,那就是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项知识分子政策,究竟在宋代执行得如何?宋代的士大夫又是如何在这把保护伞下施展自己的风采的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宋太祖立下的“誓碑”不杀士大夫,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更是唐宋之际社会变化的直接反映。那么,这一政策的出台究竟出于何种考虑呢?
回顾中唐以后的历史背景,天下陷入了武人政治的局面。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实际上是武将在操纵这一切。宋太祖本人也出身于武人,深知这种政治格局的不稳定性。为了维护赵宋政权的长治久安,他必须结束这种局面。而他提出的“誓碑”政策中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宋太祖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考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直接后果。随着科举制的扩大和完善,一个相对独立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势必要进入官僚统治圈,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宋太祖的这一政策正是对这一社会变化的反映。
这一政策的出台也与唐宋之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中唐以前贵族政治的消亡,君主地位的变化,使得非身份性的庶族地主阶级成为唐宋变迁后政权的基础。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机会进入统治圈,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太祖提出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政策,无疑是对这一社会变化的积极响应。
宋太祖的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虽然他出身武将,但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士大夫的重要性。他注重文化修养,广泛阅读书籍,甚至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他认识到武力可以夺天下,但绝不能以武力治天下。他的这一政策也有统治术的考虑。他明白文人虽然可能贪污,但其危害性远不及武人作乱。他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角度做出了选择。
宋代士大夫之所以风骨最盛,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保护伞之下,这个保护伞是由基本国策、健全的制度程序以及士大夫阶层自觉意识的崛起共同构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士大夫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