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趣闻:苏轼如何惹上的一身骚?
宋人治国以文化为纲,崇尚民间才子之才华。那些才艺出众、诗文俱佳的才子,若品行正直,德才兼备,便符合的求贤标准,自然会被朝廷通过各种途径发掘并推荐。尽管这些文艺全才令人钦佩,但他们未必擅长官场之道。历史告诉我们,这类才子往往因不擅钻营而难以在官场立足。
在宋朝,这样的情况尤为明显。对于那些真正的大才子,朝廷的态度是坚决要网罗其为国家所用。因为这样做既能彰显君主的用人之道,也能避免后世批评。不用这些才子,甚至杀掉他们,都会让朝廷背上骂名。宋朝的君主们吸取历史教训,绝不会让大才子在民间埋没。
像苏轼这样的才子,其才华熠熠生辉,但往往在生前并不受当政者的青睐。他的同僚们,有的欣赏他,有的则嫉妒他。就连那些发掘出苏轼的人,看到他的文章也会惊叹不已,自叹不如。苏轼的性格使他容易得罪人,他的讽刺和嘲笑虽句句在理,却最容易招惹嫉恨。那些被他嘲笑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墨客,都会觉得面子挂不住。皇帝也不喜欢身边有这样的人,所以苏轼在朝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
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苏轼的才华得到了高度评价,被追谥为文忠,这是大臣的最高荣誉。在他生前,他的性格和言行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神宗皇帝虽有一定的文化造诣,但政治上的改革举措频繁,他希望朝代的进步能像骏马奔腾般迅速。而苏轼则是一个直性子,既不会拍马屁,说话又过于直接。皇帝不愿让他留在身边,便将他派到地方任职。
苏轼并没有领会皇帝的深意,他的表里言行依旧流露出讽刺的意味。御史们纷纷上奏弹劾他,其中李定罗列了四大罪状。这是苏轼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他被关入大牢,面临着严酷的政治斗争。
苏轼自知可能面临死罪,他写诗与兄弟诀别。诗中的情感深沉哀婉,让人心疼。政治上的聪明人都能看出,苏轼不会被杀。皇帝不愿背负杀才子的恶名,最终会法外开恩,饶他一命。最终的结果是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历了这场劫难后,苏轼变得更加成熟。他不再过问政治,不再对朝廷的大政方针评头论足。他转而投入到诗词书画中,将胸中的才气、怨气、闷气化为艺术的力量。苏辙评价他的兄长:“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这种品行虽不讨人喜欢,却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