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为何会帮助刘邦?他最后的下场如何呢?
项缠,名伯,是项羽军中年纪最小的叔父。早年,他因而随韩公子避祸于下邳。当项羽统领军队后,他担任左尹之职,随项羽一同进军关中。得知项羽欲在关中称王并打算进攻刘邦时,他在鸿门的一个夜晚陷入了深思。面对霸上即将发生的战争,他首先想到的是跟随刘邦的张良。张良曾对他有恩,两人关系深厚。项伯不愿辜负这份友情,于是连夜赶往霸上,找到张良,向他透露了实情,并希望张良与他一同离去。张良却认为在危难时刻抛弃朋友是不义的,便将这一切告知了刘邦。
项伯的行为展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情怀。他知恩图报,不惜冒险为朋友传递消息。他的决定并非毫无瑕疵。他忽略了政治利益与友情的冲突,也未能找到更为隐秘的方式告知张良,而是直接泄露了军机的机密。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的行为无疑为刘邦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刘邦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决定通过与项伯建立友好关系来化解危机。他对项伯恭敬有加,甚至与之结为亲家。通过巧妙的言辞,刘邦成功地消除了误会,向项伯展示了他的忠诚。项伯被刘邦的诚意所打动,愿意充当双方和解的桥梁,不仅为刘邦出谋划策,还成功地说服了项羽善待刘邦。
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由于项伯的劝解和庇护,项羽对范增的暗示并未理会。项伯甚至在舞剑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刘邦,使得刺杀行动难以实施。他的行为源于他对刘邦的保护欲和亲家之间的道义责任。
项伯在劝解项羽不杀太公时,虽然他的理由并不充分清晰,但我们可以肯定他并非出于纯粹的仁道主义。他在关键时刻出面劝阻,更多地可能是出于与刘邦之间的亲情和约定。他的行为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他对刘邦在关中霸上与他结亲时的承诺和期待。
项羽败亡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其家族以荣耀的地位。但关于是否将儿女与项伯之子联姻的问题并未明确记载。或许是因为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也可能是因为刘邦想要借此机会解除与项家的旧约。项伯受封不久便去世,其嗣子因罪未能继承爵位。在《汉功臣侯表》中,明确提到项缠因在关键时刻解救刘邦而受封射阳侯。《汉功臣侯表》还提到楚军的左尹高官在汉军打败项羽时表现出的功绩和尝过的苦楚。这背后展现的是项伯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品格的跃然纸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