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子出嫁难流行索要高额嫁妆

韩国娱乐 2025-08-22 02:59www.verzenio.cn娱乐八卦网

嫁妆走高,非独富家官宦之现象。南方边远之地,十四五岁的穷家女已肩负起劳作重担,积攒嫁资,使得一些家庭得以卸下重担。昔日宋官员慨叹嫁资之巨,致使有女难嫁。更有官员痛陈因嫁资之负累,导致女婴被残害之悲剧。

宋朝初期,嫁妆之风渐长。至11世纪中期,嫁女花费超越娶妇已成常态。范仲淹制定规则时,为嫁女预留30贯钱,而儿子娶妇则为20贯。随着嫁资不断攀升,至需举债以办嫁妆。苏轼曾借巨款助亲戚之女出嫁。蔡襄任福州官时,曾痛陈此风,指出人们选新娘时更看重嫁妆而非家庭地位。一旦嫁妆送至新郎家,便成为其索要之对象。若不满所索,竟有割爱弃妻之事。此风日盛,不以为惧反以为利。

司马光观察到贪婪之人娶妻先问嫁妆厚薄,嫁女则计较聘财多少。此风导致婚姻成交易,新娘无保护,反陷险境。其舅姑因贪图嫁妆而虐待新妇。家庭为取悦对方,不惜厚赠嫁妆。然而贪婪之人,永不知足。耗尽嫁妆后,便视新娘为无物。常有因嫁妆而引发的婚姻纷争,甚至仇视。

嫁妆问题亦引发道德败坏。若只为富贵而娶妻,则鲜有不轻视丈夫、傲视舅姑者。一个世纪后,袁采指出若不为女儿早做嫁资预算,家庭将不得不临时变卖家产。媒人亦借此风夸大女方嫁妆以吸引男方家庭。按嫁妆多少选新娘已成常态。

侯可任县令时观察到贫穷家庭让女儿劳作赚嫁资。他设计合理的嫁资指标并宣布超出的将受罚,一年内便无老处女未嫁之事。孙觉在福州同样发布命令规定嫁资上限,促成众多婚事。

嫁妆走高除士人阶层外普遍存在。男人通过提供聘礼吸引带有可观嫁妆的新娘,看似增加了财产但并不增加妻子娘家的财产,而是从一个父系之家转移到另一个父系之家。这种转移强化了联姻的吸引力,使姻亲关系更牢固。家长们愿意投资嫁妆以期望将来的支持和帮助。袁采建议殷实之家分给女儿财产以便将来依靠她们。嫁妆不仅加强姻亲纽带更是双方共同财产在长时期内的共享体现。就如分家后的兄弟共同继承墓地和祠堂以相互牵制一样,姻亲通过分享嫁妆体现的共同利益保持联系纽带。这种现象在社会其他阶层中也普遍存在,显然是由对缔结好姻缘的重视所产生的副产品。

Copyright © 2019-2025 www.verzenio.cn 娱乐八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娱乐新闻,韩国娱乐圈,娱乐八卦,门事件,最新电影,最新电视剧,好看的电视剧,电视剧排行榜,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