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竞和鲁豫 都是媒体工作者但工作内容性质大有不同
在数年前的一次采访中,鲁豫与袁隆平院士聊到了巩俐在颁奖典礼上的情景。当时巩俐坐在袁老的旁边,出于对偶像的敬畏,她不时地看向袁老。袁老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当时并不认识巩俐。鲁豫听后惊讶地反问:“您这也太离谱了,您不知道巩俐是谁?”不久之后,刘德华在接受易立竞的采访时,也被问及一个让不少人深思的问题:“您觉得您是绅士是吗?”刘德华一时语塞,看向一旁的马东,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
这两件事虽然简单,但其中的对话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豫和易立竞的采访,总是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产生许多思考。陈鲁豫和易立竞作为媒体工作者,一个曾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另一个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她们都以独特的采访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易立竞的采访风格更为深入、尖锐。她在《南方人物周刊》担任高级主笔期间,每年平均采访十八位名人,将他们剖析得深入。除了名人外,她还关注社会事件,比如1999年末的烟台海难事件,她的报道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悲怆与残酷的时刻。她的采访理念是“不回避、不迎合、不盲从、不轻薄”,这也体现在她的访谈中,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下了解到了不少艺人在别的镜头里没有展现的一面。
鲁豫的采访风格则更为轻松、欢乐。她的节目《鲁豫有约》以聊天的方式,让嘉宾们分享他们的经历和观点。鲁豫的采访更像是一种交流,她不在乎一定要跟着台本走,更多地是凭借个人观点与嘉宾们聊。她的采访对象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士,从新闻直播间到《鲁豫有约》的舞台,她的转变与坚持让人们看到了她的独特之处。
无论是易立竞还是鲁豫,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媒体工作者的风采。易立竞的采访深入,让人们看到了名人们真实的一面;而鲁豫的采访则轻松欢乐,让人们感受到了嘉宾们的真实情感。她们都是优秀的媒体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从鲁豫的访谈节目来看,尽管有其独特的聊天式魅力,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在节目中,鲁豫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会与嘉宾产生意见相左的情况。尤其在面对如周星驰这样富有思想和故事性的嘉宾时,她的访谈方式显然不够得体。这不禁让人想起柴静对周星驰的采访,两者的对比效果一目了然。
鲁豫的成长和工作经历相对顺利,未曾经历过艰难困苦,这也使得她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可能会显得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共情。例如,在节目中,她曾遇到三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艰苦,上学路途遥远,饮食拮据。鲁豫的提问却显得无知无理,忽视了孩子们生活的现实困境。
在访谈中,“边界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网络热词。易立竞在采访时的做法,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划定话题的边界。她在与徐帆的访谈中,问及媒体对艺人的伤害问题,显示了她对媒体和艺人之间边界的深刻理解。她在采访俞灏明时,冒险选择了带有创伤性体验的采访地点,但在采访前主动与嘉宾沟通,尊重嘉宾的感受,这同样是体现边界感的一种方式。
相比之下,鲁豫有时对边界感的把握显得模糊。在节目中,她曾因与老院士握手时没有起身而遭到批评。这也反映出她在处理与嘉宾之间的关系时,有时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敏感性。
鲁豫和易立竞在采访界都有其独特之处。鲁豫的采访有趣味有槽点,她的节目效果突出;而易立竞的采访真实、一针见血,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新闻,展现真实的艺人形象。她们在感情上也都敢爱敢恨,坦坦荡荡。尽管她们在采访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在对待感情和生活上,都展现出了自信的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鲁豫和易立竞的自信和对生活的态度值得许多人借鉴学习。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自信,接受自己,不被外界的框架所束缚。在与人交往和沟通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把握边界感。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实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