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洪金宝都拯救不了的电影(《见龙卸甲》为何会如此失败呢)
在2008年,一部由刘德华、洪金宝、李美琪、安志杰和于荣光主演的电影《见龙卸甲》震撼登场。明星阵容璀璨夺目,动作戏更是惊心动魄,令人期待。电影上映后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观众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有人认为除了打斗场面和颜值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
这部电影由李仁港执导,洪金宝担任动作导演。尽管距离上映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虽然很多人认为其评分过低,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部架空历史剧,但真正的问题并非在于其是否属于正史剧。问题在于电影对历史的扭曲。同样以虚构背景为卖点的《琅琊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在虚构的故事中注入了真实的人性光辉和情感深度。《见龙卸甲》的失败则源于其打着三国旗号却歪曲历史的做法。
历史上的赵云是一名猛将,但在电影中却被刻画成一个小兵。最引人争议的是,电影将赵云最辉煌的一战“长坂坡单骑救主”改为凤鸣山。这种改编让人质疑编剧的用心。更甚者,电影中的地图也存在严重错误,将不同地区的地点相邻甚至合并,让人不禁怀疑导演的用心。
除了历史背景的扭曲,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也让人尴尬。如罗平安拿出的地图,标记地点混乱不堪,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命运卷轴”。战场上的常识也被编剧忽略,导致一些镜头不合情理,让人尴尬到头皮发麻。
《见龙卸甲》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它打着三国的旗号却歪曲历史,对历史背景的交代错误,对人物的刻画也缺乏深度。这种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人物的不负责任的改编,导致了电影的失败。相比之下,《琅琊榜》的成功在于其在虚构的故事中注入了真实的人性光辉和情感深度。希望未来的历史题材电影能够吸取教训,尊重历史,注重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历史的重塑与演绎:《见龙卸甲》背后的深层解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英雄都有他的传奇故事。当这些故事被搬上银幕时,是否还能保持历史的真实面貌?让我们以《见龙卸甲》为例,探讨一下其中的深层含义。
关于五虎大将与刘备的帝业。在原著中,关羽死后刘备才称帝,这是关羽保持一生“汉臣”身份的重要原因。在《见龙卸甲》中,编剧却选择在关羽尚在人世时,便让刘备称帝,并顺势封了五虎大将。这种改编无疑打破了历史的常规,虽然增加了剧情的张力,但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
再来看曹婴这一角色。她似乎是专门为衬托子龙而存在的。在原著中,曹婴作为魏军大都督,其行动应有一定的战略目的。但在剧中,她似乎更关注子龙,甚至不惜集中兵力活抓子龙。这种改编虽然突出了子龙的英雄形象,但却忽略了历史背景与战略考量,让人不禁对编剧的“不凡”之处产生好奇。
至于罗平安这一角色,他在赵家军中似乎一直默默无闻,但曹婴却对他情有独钟,甚至派人收买。这种剧情设定让人不禁思考,罗平安身上究竟有何“不凡”之处?这种改编是否只是为了增加剧情的复杂性,还是真的有什么深意?
《见龙卸甲》更像是一场荒诞的历史演绎。如果没有动作戏、演员和背景音乐的助力,它的评分可能会更低。很多魔改历史的影视剧都没有成功,因为它们宣扬的东西可能对不了解真实历史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误导。历史的演绎与改编需要有严谨的态度,不仅要考虑剧情的吸引力,更要考虑社会责任。影视剧的宣传力量巨大,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在赚钱的也要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传播正确的历史观。
对于观众来说,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部影视剧而质疑甚至改变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前提是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传播历史,而不是被误导或误导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