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中国》中的神仙点评 每一句都值得收藏
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可谓是一场艺术盛宴,融合了音、舞、剧、曲等多种艺术形态,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想象一下开卷时,如梦如幻的画面随着经典诗画的展开,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这一切的精髓都源自那些流传千年的诗画经典,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气韵。
每一幅中国画,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即使素雅的笔墨,也能描绘出天地的大美之境。在《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中,云开雪霁的山河雪景图呈现了一幅独属于中国画的纯白意境。范迪安对此赞不绝口,他提到:“中国画用墨色来体现白雪的独特创作方式,在全世界画种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表达方法展现了中国画的高雅与纯洁。范迪安认为,“这是中国的瑰宝。”随着开卷人廖昌永、阿云嘎的深情歌声,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色彩在中国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色彩的运用不仅塑造意象、表达感情,更是中国画的传统之一。清代钱维城的《牡丹二十四种图》卷中,用二十四朵形态各异的牡丹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范迪安提到:“色彩的运用体现了我们古人对色彩的理解,这种丰富性和独特性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境界。”在蓝瑛的《白云红树图》轴中,舞者的演绎赋予了这幅静态画作更多的生命力。吴为山评价道:“美术家的作品能在舞蹈家的世界里找到生命的流韵和大自然的音符。”色彩与舞蹈的结合,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绘画作品外,《诗画中国》还展现了雕塑艺术的魅力。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青年舞者化身《昭陵六骏图》卷中的六匹骏马,在舞台上再现了勇敢向前、英雄无畏的战马精神。吴为山馆长对此深感震撼:“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有一种与天地共存的宏大气象。”这些雕塑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智慧。这些艺术作品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谈的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来源。
《诗画中国》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的传统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气韵和文化自信。每一个画面都如同一首诗,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画。这种诗与画的融合展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创造力。从古至今,竹石精神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中。《竹石图》轴由郑板桥挥毫而成,展现的是竹之风骨,传递的是那份坚韧与自信,即使经历千磨万击,也依然坚劲,任尔风云变幻。范迪安先生对此深有感慨,他提到,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竹的情怀,竹石精神成为我们民族重要的精神底色。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竹之风骨为我们凝聚了非常有韧性的精神力量。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三幅画作引领观众领略了万物的灵韵之美。《落花游鱼图》卷由北宋刘寀所绘,将鱼之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康震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幅画作,更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的寄托。龙、鱼、马等吉祥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幅画作还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如果我们希望大自然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之和谐相处。
面对《写生蛱蝶图》卷中充满生机的蝴蝶,吴为山从绘画技巧入手进行解读,认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是传神。而康震则被画作的生机盎然所感染,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因为生活会以全部的浪漫拥抱你。
《兽谱》是一部中西荟萃的动物“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与科学价值。范迪安介绍了其背后的创作故事,两位画家巧妙地结合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笔墨风格,才成就了这部独特的作品。他还指出中国绘画的视野宽广,从古人关注的题材来看,山川万物、品类众生皆可入画。
王国维先生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宋代林椿的《写生海棠图》页、五代顾德谦(传)的《莲池水禽图》轴(对幅)和清代蒋廷锡的《桂花图》轴等作品,以花映人,写花即写人,赏花亦赏人。这些画作以娇艳的海棠、蓬勃的荷花和清幽的桂花,分别对应春、夏、秋三个季节,结合李清照的诗词,映射出生命的无常与规律。正如吴为山所言,花与人的情感、人类价值生命的追求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欣赏不同的花,感受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它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浪漫和美好,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绘画的浩瀚历史中,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力量。其中,《簪花仕女图》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幅画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无疑是沈阳歌舞团演绎下的璀璨明珠。在范迪安眼中,这幅画作不仅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丰富程度,更展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自主自立的精神。
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南宋赵芾的《长江万里图》卷,以绵延不绝的笔触展现了长江的壮丽景色。这幅画中的大江大河不仅滋养了两岸的人民,更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得以代代相传。康震被这份精神力量所触动,他感慨道,风景中最伟大的莫过于人,是人们在万里江山、万里长江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宏阔壮丽的生活。
画中有情,情中有爱。那些充满家乡情怀的作品最能凝聚和激励人心。黄鹤楼,作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明代画家安正文所作的《黄鹤楼图》轴,展现了这个标志性建筑的壮丽风姿。透过画家的笔触,无人不被祖国的壮丽山河所折服。康震评价道,黄鹤楼虽只是一座古代的楼,但它如中国古代文化一样,积累了不同的文化图景和精神。
元代画家夏永的《滕王阁图》页,以俯瞰视角细腻刻画了滕王阁的宏伟气势,把巍峨楼阁巧妙融入江波浩渺的景观中。这座阁背后还有一个少年奇才即席撰写不朽诗赋的故事。康震对此深有感念,他说道,建筑如诗,画中有故事,中国古代艺术传统中的丰碑式人物创造文学后,后人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叠加。
走进《诗画中国》,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与美对话,跨越时空。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厚度,更让我们感受到大美中国的文化魅力。在这里,诗与画合璧,艺术与历史交织,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