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文明的对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
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上海中心,一场别具一格的展览于2021年8月盛大开幕,名为“造像——文明的对话”,旨在庆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对话。
从策划到布展,每一步都凝聚了策展团队的智慧与心血。核心成员李荣凯、李明和龚之允,围绕主题“文明的对话”,深入挖掘藏品资源,巧妙整合,旨在打造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了地毯与影像两大艺术品类的历史脉络与内在联系,将其融入展览的每一个角落。
展览的策划之初,策展团队就意识到要呈现一个全景式的体验形式并非易事。面对数千年的文化交流背景,他们选择了以“造像”为展览名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视觉文化的源流、交流和发展的行为。无论是地毯艺术还是影像艺术,都是人类造像冲动的载体,承载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展陈设计是策展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他们深知视觉艺术展览的元素是文字和图像,在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力求平衡。文字过多可能会让观众忽视艺术品的感性体验,而图像则能传递文字无法替代的信息。策展方巧妙地以艺术品为主,辅以精简的文字说明,突出了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展览采用了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呈现知识性信息,并提供了中英双语导览。
李荣凯、李明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厅中呈现出一种沉浸式的展示效果。地毯艺术单元按照从古波斯至今的时间轴设计,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地毯图像特征。多媒体放映部分则让观众从多个层次了解古代与现代、地毯与影像、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对话。策展团队还充分利用打光布局、民族轻音乐和香料等辅助手段,营造出一种古老文明的气息,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整个展览分为地毯艺术、影像艺术、多媒体放映、数字艺术等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展示形式,既有传统的传承,也有现代的创新。观众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形成自我体验对话。策展团队的精心布局,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流连忘返。除了布展之外,策展团队同样重视展览的宣传效果。为了凸显展览本身的艺术性,团队特地拍摄了一部哲学观念电影,从全局角度阐释了文明对话的核心理念。这部名为《意识》的数字短片,由导演李荣凯倾力打造,著名编剧龚之允为其注入故事灵魂,而李明则提供了相关的艺术道具,三人共同参演。
李荣凯的专业影视团队,以其深厚的制作功底,为这部短片带来了震撼的布景和灯光效果,再配合精湛的后期编辑,通过象征与后现代的表现手法,成功将展览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意识》在预展当天首映,获得了热烈反响,不仅得到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相关政要的认可,还吸引了各领域的特邀嘉宾的瞩目。
李明、李荣凯和龚之允为展览准备了双语阐述,分别从地毯、影像和艺术史三个角度与观众展开对话。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扩展,实现了有效的知识互动和意识成长,这是一种符合传播学原理的互动交流方式。为了扩大展览的影响力,策展团队还邀请了新华社、上海电视台、环球时报等多家权威媒体进行中英双语的新闻和电视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知名度。
这次展览极具前卫特质。虽然地毯艺术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摄影术也已存在近两个世纪,但策展团队创新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为前卫实验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三位核心成员就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认为交流是艺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以造像为主题,通过文明的对话形式展开艺术展览活动,展现出极大的内涵和展望意义。这样的展览完美诠释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巴基斯坦驻上海总领事侯赛因•海德先生对此次展览赞不绝口,他认为这次展览是一次意义非凡、形式新颖的视觉盛宴,有助于推动中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他预测,在接下来的70年中,中巴两国不仅会继续深化经贸合作,更将在文化领域展开更多交流。这场展览不仅是中巴友谊的见证,更是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
这场具有思想和艺术质感的展览,对于推动国际与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明的对话始于物质交换,而要达到精神的高度合作与认同,则需要文化层面的交流。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并呈现了交流的本质,成为连接中巴友谊的桥梁,连接古今的媒介,透过图像直指人心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