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颁布了哪些措施?为明朝灭亡埋下祸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番吧!
提及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智慧和谋略可谓深不可测。为了稳固朱明的皇权,他参考了历史上众多王朝的兴衰原因,精心制定了《皇明祖训》。他希望子孙们能够遵循他的教诲,不要轻易改变已成的法律,“一字不可改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死后仅几年,他的儿子朱棣就公然违背了一项祖制!
朱元璋对宦官的态度并不友好。他曾告诫大臣们,宦官只能做些洒扫之类的杂事,不可赋予他们重要的职务。他对宦官的评价是,好的宦官千里挑一,而坏的宦官常常是千坏之一。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朱元璋还制定了几项严格的规定。
他规定内臣不得读书识字,以防止他们通过获取知识来干预政事。朱元璋降低了宦官的级别,规定他们不得兼任外臣的文武职务,不得穿戴外臣的冠服,官职不得超过四品,每月的俸禄为一石米,只能在内廷居住。各衙门与内官监之间不得有公文往来。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规定,朱元璋甚至在宫门铸造铁牌,上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如果明朝的皇帝们都遵循朱元璋的祖制,或许就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了。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宦官专权,政治变得黑暗,朝廷陷入党争的泥潭,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亡。那么,明朝的宦官是如何走上政治舞台的呢?这一切都要从朱棣说起。
燕王朱棣在“靖难”的过程中,得到了宦官的大力支持。这些宦官在郑村坝之战中助他一臂之力,被赐予荣誉。由于朱棣夺取帝位的手段并不光彩,他得到的朝臣支持不多,因此他开始倚重宦官的力量。
永乐元年,朱棣派遣宦官李兴出访外国,这是宦官被派往外国的开始。随后的几年里,朱棣陆续让宦官参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务。到了永乐末年,宦官甚至开始替皇帝批红。朱棣死后,也是宦官第一时间与大臣商议,决定秘不发丧。可见在朱棣统治时期,宦官的权势已经深入政治、军事、外交、司法等诸多方面。
朱棣的行为破坏了朱元璋的祖制,让宦官开始涉足明朝的政治舞台。逐渐地,宦官势力膨胀,演变成了后来的专权局面,也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这一系列的变革令人深思,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明朝历史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