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佛的原型是谁?是阇耶跋摩七世吗
巴戎寺,是吴哥窟中充满传奇色彩之地,“高棉的微笑”正是此地最吸引人的名片之一。它不仅是吴哥窟的精华景点之一,更是整个高棉文化的象征。这座古朴幽静的寺庙,它的每一座宝塔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巴戎寺共有54座宝塔,中心部位由49座四面佛塔构成,外围则是由5座城门式的四面佛塔环绕,宛如众星捧月。整个寺庙的布局象征着当时鼎盛的吴哥王朝对54个省份的统治。虽然佛塔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些破败,但是它们所散发出的气息却依旧令人敬畏。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要数佛塔上的四面佛像,这些典型的高棉面容都流露着安详的微笑。据说这些微笑的原型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这些微笑不仅仅是石头上的雕刻,更是一种历经千年繁盛与兴衰后的恒远表情,它们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是一种穿越时空、穿越万物的神秘之力。
巴戎寺位于吴哥通王城的中心,东西走向长约160公尺,南北走向长约140公尺。寺庙分为三层,底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上雕刻着丰富的故事性浮雕。顶层则是圆形,树立着佛塔。这些廊壁的浮雕详细记录了古代战争场面、百姓生活百态等情景,仿佛是一幅幅的珍贵史迹,为后人活灵活现地诉说了那些遥远的信仰故事。
相传这座寺庙建于公元12世纪,由阇耶跋摩七世主持建造。与其他吴哥窟的婆罗门教神庙不同,巴戎寺的石庙上没有狭窄高耸的天梯台阶,所有的四面佛都刻有梵天——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国王晚期由婆罗门教改信佛教所造成的变化。这些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这也使得来此朝拜的臣民更加效忠和敬仰他。
站在寺庙外,你会被其外观所吸引。整座寺庙像一座金字塔,最高处是一座圆形宝塔,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的48座大小各异的宝塔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中心宝塔,更增添了其庄重与神秘。这些巨大的四面佛像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也见证了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
如今,巴戎寺依旧是暹粒民众祭祀凭吊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历史留下的痕迹与人们心中的信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无论是那安详的“高棉微笑”,还是廊壁上生动细致的雕刻,都会让你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信仰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