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超绝,他的儿子怎么还劝他改体?
东晋琅琊临沂的传世书圣——王羲之与他的传奇儿子王献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琅琊临沂,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英才。在这其中,有一对父子犹如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书法的世界,他们就是王羲之与王献之。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不仅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被历代书法家敬仰,而且他的生活故事也充满了趣味与传奇。
提及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无人不为之赞叹,被誉为“天下第书”。这位书法界的巨擘却面临了一件趣事。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竟然向他提出了改体的建议。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家庭的温暖与艺术的碰撞。
王献之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其父王羲之、祖父王旷都是书法高手。在这个家庭中,父子争胜、兄弟竞技、夫妻比试、姻亲较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在我国的书法史上耀眼夺目,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
王献之从小便受到父亲的悉心传授和指导,他的书法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见儿子笔力惊人,竟无法从背后拔动他的笔,感叹不已。王献之的书法技艺精湛,兼精楷、行、草、隶各体,且敢于创新,不受父亲影响,甚至在笔势与气韵上超越了其父。
北宋书法家米芾称赞王献之的草书“运笔如火箸画灰”,那种狂草的气势令人赞叹。王献之的书法思想高超,很有远见,他认为万事贵在变通,便劝其父王羲之改体,那时他不过十五六岁。他深入研究后认为,草书和行书之间可以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尝试“改体”。
王献之不仅尝试突破往法,而且也想超越其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以冲破古法的“破体书”而独傲书坛。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行书以十五个字的《鸭头丸帖》为代表,草书名作则为二十二个字的《贴》,清帝还把《中秋贴》列为“三希帖”之一,视为国宝。
在王献之看来,学一门一体并不足够,他穷通各家,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使他最终取得了与其父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这对父子——王羲之与王献之,被后人称为“二王”,也有人把王羲之称为“大圣”,王献之为“小圣”。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在欣赏他们美妙书法作品的也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