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主动向刘禅上报自己的家产底细呢?
诸葛亮,这位深邃莫测的智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思想深度和非凡的文学造诣,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原本是一个隐逸于南阳的智者,被时代的大潮请出山来,从此踏上了报效知遇之恩的征程。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宏伟的战略蓝图,以此为指引,蜀汉联合东吴,在赤壁铸就辉煌战果,顺势收割荆州,进军益州,夺汉中,霸业初显。尤其在刘备离世后,诸葛亮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操劳不息。
新任皇帝尚显稚嫩,所有国家大事,无不倚仗“相父”诸葛亮的决策。无论是内政治理还是战事筹划,“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撑起蜀汉的江山。
公元234年,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岗位上,逝世于五丈原前线。他心系国家,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蜀汉打下更广阔的天地。司马懿洞悉诸葛亮的意图,采用“乌龟战术”,坚守不出。
为了引诱司马懿出兵,诸葛亮使用了各种策略,甚至送给司马懿女装,嘲笑其不敢出战。司马懿深谙忍耐之道,不为所动,还巧妙地套出了诸葛亮的使者的话,得知诸葛亮的生命已近尾声。
诸葛亮的身体日渐衰弱,他向后主刘禅的使者李福托付后事。他提到了蒋琬之后可以管理国家大事的人选,却未回答李福关于后续贤臣的询问。诸葛亮此举并非无意,而是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一种深思熟虑的忧虑。
关于诸葛亮的家产问题,他主动向后主刘禅报告了自己的财产情况。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后主刘禅要求的廉洁勤政建设的一部分。诸葛亮主动报告家产的行为并非出于这样的规定或要求。他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的道理,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推动整个国家的廉政建设。他报告的财产包括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土地。相较于当时的高官显贵而言,这个数量其实并不多。《食货志》中记载的西晋官员土地面积更是令人震惊。诸葛亮的十五顷土地与第八品官员的土地相当,这在众多一品大员中堪称清廉至极。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位清廉奉公的国家重臣。他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廉政的榜样,为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时期的官场带来一股清流。他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