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的失败该不该怪宋英宗?指挥差一截,还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要跟大家探讨一个热议的话题:土木堡之败,究竟该不该背锅?对于明帝国英宗在土木堡的惨败,网络上众说纷纭。
流行观点认为,明军的五十万大军竟然被只有两万的瓦剌军队全歼,明王朝的军事力量因此受到嘲笑。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谓瓦剌的“两万”,仅仅是其本部的兵力。瓦剌人是被蒙古征服的“林中百姓”的后裔,其血统更接近,身材高大魁梧。他们地处西域和中亚,拥有精铁良马和具装,单兵战力非凡。但蒙古高原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瓦剌人口也只有数十万,战兵三万余。当时也先利用鞑靼内部的不和谐,征服了鞑靼人,能够指挥整个蒙古的兵力。
当时瓦剌、鞑靼、兀良哈蒙古统称为“都沁·都尔本”,意为220万左右人口。在土木堡之变时,考虑到蒙古的损失早已恢复,我们可以认为此时的蒙古人拥有超过百万的人口,全面动员可以出动数十万战兵。也先虽然威权不及成吉思汗,但仍可动员大量兵力。学者考证,也先率军进攻北京时兵力接近十万。土木堡时的蒙古军总数应远超十万。这其中,瓦剌兵的战力尤为可观,他们拥有大量“铁骑”。
《都御史罗公通传》中提到,瓦剌铁骑能在夜间环绕营寨警戒,就如同猎犬一般。这些铁骑拥有很强的冲击力和防护能力。在土木堡之变中,也先利用蒙古大军发动突袭。当明帝国得知也先的军队兵力时,已经为时已晚。尽管明军有丰富的对抗蒙古的经验和强大的财力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明英宗的选择和决策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明帝国当时正忙于南方麓川王国的征讨和镇压苗乱,导致大量装备武器物资长期聚集南方,京城一带陷入兵甲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宣府、大同以北的长城防线尚未完善,这也使得防御体系存在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救援迟缓,宣府、大同两城可能会遭到蒙古军队的攻陷。这对于武功显赫的明英宗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在军备不齐、粮草不足的情况下,明英宗在压力下做出了仓促的决定。
土木堡之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诸多因素。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的数字来评判明军的失败,而应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军事布局、战略决策等多方面因素。这样的理解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