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什么会和姜维水火不容?他们之
对于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奇秘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解读。
《志·蜀志·诸葛瞻传》中记载,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然而诸葛亮曾表示担忧他过早成熟,恐其难以成大器。而建兴十二年,出兵武功县时,诸葛瞻已经展现出聪明才智,写信给哥哥诸葛谨表达了对瞻的担忧。历史似乎在验证诸葛亮的担忧。在公元263年的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率领蜀汉精锐之师却败给了邓艾的疲惫之师。这一失败导致了邓艾兵临成都,后主无奈放弃抵抗。在临死前,诸葛瞻曾表示后悔没有除掉某个人。这其中隐藏的问题便是:为何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姜维关系紧张至水火不容的地步?
根据《三国志》和《华阳之战》等史书记载,诸葛瞻在绵竹之战被邓艾击败后悲愤地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这其中,诸葛瞻对姜维的态度引人深思。为何他会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他们之间究竟有何矛盾?
在笔者看来,诸葛瞻认为姜维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景耀五年,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后主刘禅,要求对姜维进行处理。在诸葛瞻等大臣看来,姜维的多次北伐不仅未能立下战功,反而损耗了蜀汉的国力。诸葛瞻与姜维之间的矛盾并非私人恩怨,而是理念不同。
那么,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是否有道理呢?姜维的北伐是在践行诸葛亮“攻势防御”的理论上进行的。姜维在北伐的频次上确实过高。相较于诸葛亮,姜维在军事和治国本领上稍逊一筹。在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在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姜维的频繁北伐无疑加剧了国力的损耗。
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蜀汉的兵败与姜维长期北伐导致的国力损耗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也可能是诸葛瞻怪罪他的原因之一。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和咽喉,姜维的策略变更导致汉中迅速失守,从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诸葛瞻后悔没有除掉姜维,既是因为频繁北伐导致的国力损耗,也是因为汉中在姜维手中迅速失守。
诸葛瞻与姜维之间的矛盾并非个人恩怨,而是理念与策略上的分歧。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人的选择与决策都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蜀汉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