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在汉朝以前被牢牢压制,而西晋以后,却肆
匈奴,犹如中原王朝心头之患,犹如一只牛蝇,不断围绕,时而轻剌,让人不胜其烦。欲挥掌击之,它却瞬间遁形无踪;疲惫之时,又复归来,继续其侵扰。此乃中原王朝之顽疾,让人头疼不已!
回溯匈奴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问题。昔日虽有白登之围、被掳之难,但匈奴总体上被中原王朝压制,未曾构成致命威胁。然,两晋之后,形势骤变。匈奴势如猛虎,横行中原,更引发历史上的一场大浩劫,将中原王朝推至摇摇欲坠的边缘。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一巨变?有人归咎于西晋的某种失策为匈奴提供了可乘之机,那么又是谁揭开了两晋大乱的序幕呢?
自先秦起,夏人、商人、周人乃至后来的秦人、晋人,无不与北方的戎狄交战、融合。这些戎狄便是匈奴的先民,一部分与中原融合,另一部分则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中原陷入混战,匈奴人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南侵。
秦朝建立后,虽内部尚不稳定,但仍调集大军驻守长城以防匈奴南犯。秦末的农民起义调走了驻守军队,使得匈奴无人可制。
汉初,边患已十分严重。因怀疑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刘邦御驾亲征,结果在白登差点失利。最终,刘邦采取和亲、赔款策略以稳住匈奴,但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他在为日后的秋后算账积蓄力量。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个重大举措成为匈奴命运的分水岭。一是“虽远必诛”!为了彻底解除边患,汉武帝不惜动用最强力量,将匈奴逐出漠北。这一举措使边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解除。二是“独尊儒术”。此后,儒生成为国家支柱,开启了以文治国的时代。这也为后来西汉的衰落和匈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后来的光武虽然实现中兴,但派系林立,国家沦为派系争斗的工具。自那以后,皇帝寿命普遍不长,匈奴在这样的温良土壤中逐渐壮大。到了汉末,南匈奴已无人能制,朝廷只能招抚。如果不是某位英雄力挽狂澜,匈奴之祸可能提前到来。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变数。曹操对东汉的颠覆带来了一场新的社会变革,士族阶层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八王之乱正是这种变化的结果,而后续的演变更是其延续。在这场大动乱中,匈奴既是始作俑者,也是最终受害者。他们被鲜卑人趁虚而入,成为北方的霸主。而匈奴人,则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