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唯一的弱点,就四个字,解释了为什么一直
在《三国演义》这部传奇作品中,如果要评选最被埋没的英雄,那么赵云无疑会高票当选。在大众的想象中,赵云是如同“军神”般的存在,长坂坡七进七出,英勇无畏,英姿勃发。这位传奇英雄的一生,却鲜少受到真正的重用,他的才华与潜力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难道是因为他的能力或忠诚度不足吗?
答案显然不是。赵云的胆识、忠诚度、个人勇武以及军事能力,都是一流的存在。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自身的实力,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他的忠义无双,已经深入人心,无需过多赘述。那么,既然赵云的能力如此出众,为何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重用呢?
关键在于赵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正是因为这个弱点,他才一生坐在替补席上,始终未能站在舞台的中央。让我们通过两个故事来探究这个弱点。
在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后,准备将城中的房舍和城外的田地分给各位将领。这一举措无疑是为了收揽人心,论功行赏。赵云却站出来反对这一做法。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二是当前应该先将田宅归还百姓,以获得民心。赵云的这番话虽然正气凛然,却使得刘备的收揽人心行动泡汤,也让其他功臣们失去了捞好处的机会。这一举动无疑让刘备和其他同僚对赵云产生了反感。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时。赵云作为疑兵,遭遇曹军主力,虽然应对得当,但主战场上的失误导致北伐失败。此次失败中,赵云的性格耿直和忠心爱国再次体现无疑。他的不懂政治也再次显现。当孔明询问为何疑兵退兵井然有序时,赵云拒绝利用此机会向诸葛亮示好拉拢。这种过于直率的性格,使得他在政坛上无法适应,始终无法真正受到重用。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赵云的真相:他是一位性格耿直、忠心爱国的国之栋梁。在讲究站队的政坛上,这样过于正直的人往往无法受到真正的重用。赵云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悲剧英雄,他的遭遇让人不禁想起戚继光。为了施展抱负,戚继光曾放下身段,展示出极高的情商。而赵云,尽管他的能力和品质都无可挑剔,却始终因为那个致命的弱点——不懂政治而未能真正施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