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恐龙草” 可证大陆漂移说
高宝莼与她的芒苞草发现之旅
在四川省科技界备受瞩目的年度盛事——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中,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引人注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的芒苞草科项目,有望成为今年的一等奖得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高宝莼。
高宝莼,这位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员,与芒苞草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她为之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终于使这个古老的植物种类焕发出新的光彩。
时光回溯到1978年,当时的高宝莼正在编辑《四川植物志》。在浏览鸢尾科类植物的标本时,她意外发现了一堆无名植物标本。这些标本只记录了它们是在甘孜州采集的,但没有明确的归属信息。高宝莼被这些奇特的小草吸引,决定深入探索。
1980年,她亲自前往甘孜州,漫山遍野寻找这种草。离开时,她带走了一大筐标本,其余的部分则栽在了自家的院子里。虽然小草很快在院子里死去,但高宝莼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
经过深入研究,高宝莼发现这种草具有芒和苞片的特征,暂将其确定为石蒜科中的芒苞草属。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芒苞草科的独特之处,并将这一发现分享给国际植物学界。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与国外科学家的合作,高宝莼利用DNA鉴定技术证明芒苞草科与翡若翠科有亲缘关系。这一分类得到了国际植物学界的公认,并被写入了国际植物分类学的权威著作中。芒苞草作为原始的古生物,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现实情况是,芒苞草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高宝莼对此深感忧虑,担心有一天这种珍贵的植物会灭绝。
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高宝莼一直专注于芒苞草的研究。她希望成立芒苞草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站,对它们进行保护,让它们得以繁衍下去。她的这一愿望,体现了她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切关爱。
高宝莼的芒苞草发现之旅,不仅是一段科学研究的历程,更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保护这个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