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是谁写的(国歌是谁写的)
关于国歌背后的故事,或许会让你感到惊讶。你听说过这样一个年轻人吗?尽管是00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当被问及国歌的作者时,他并没有立刻回答,反而提及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之严格,考试之难。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众多文化巨匠齐聚北京,从上千首作品中挑选出一首作为新生国家的国歌。经过紧张的71天,最终选定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原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
对于这首国歌的选定,也有其曲折的过程。有人提出,歌曲中的某些词语已经过时,例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甚至认为这句话不妥。毛泽东同志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坚持认为不必修改歌词。他提醒我们,尽管国家正在迅速发展,但仍不能忘记曾经的压迫和斗争,仍需继续努力。
《义勇军进行曲》的脱颖而出,不仅仅因为它的旋律激昂动人,更因为它彰显了遴选主体对历史和民意的尊重。在全面抗战时期,这首歌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描述,这首歌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荒山农村的村夫牧童都能哼唱。就连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都在异国他乡听到有人演唱这首歌。甚至在国际舞台上,有位国际知名的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也曾演唱过这首歌。
国歌的选择和修改过程,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想象共同体”的凝聚作用。每一次修改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心声。《义勇军进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它提醒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历史,共克时艰。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国歌的每一次变迁感到骄傲,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国歌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凝聚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让我们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复兴。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国歌背后的历史,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以及对历史和民意的尊重。让我们共同珍惜国歌,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