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战歌(中国历代的歌)
探源中国历代之歌
追溯至远古,秦国的《诗经·秦风》中的《无衣》篇,诉诸战前动员之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共御外侮。”此歌虽未详述战场厮杀,却已显露同仇敌忾的壮志。
继而,屈原的《国殇》一诗,则是一首祭奠为国捐躯勇士的哀歌,它描绘了战士披甲持戈、沙场激战的画面。它更像是一首祭奠先烈的祭歌,而非战场上激励人心的战歌。
南北朝时期,西魏与草原上的柔然汗国频繁交战。柔然国的一首歌流传至中原,其词大气磅礴,透露出草原民族的豪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至唐代,诗歌繁荣,边塞诗尤为鼓舞人心。如王昌龄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为文人墨客之作,并未在军中广泛流传,但已显诗歌之魅力。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他创作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每当战斗打响,歌声激昂,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忘却疼痛,舍生忘死。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战歌之一,虽然后世对其词曲已有所遗忘。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练兵时所作的《凯歌》,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忠诚的歌。歌词中传达了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忠诚。据说当时士兵们对此歌极为响应,歌声震林,士气高昂。
这些古代营中的歌曲,多数过于文雅,难以想象普通士兵会被其深深感染。或许只有少数人能深受其影响。
到了清朝末年,歌曲开始更加接地气,雅俗共享。黄遵宪的《歌二十四章》和张之洞的《歌》都是文人的创作,虽然开始强调纪律和士兵的荣誉,但仍然显得有些文绉绉,难以想象普通士兵会广泛传唱。
进入民国,战乱频繁,歌曲也越发直接直白。如《义勇队》、《从军乐》等歌曲,歌词直指人心,是目标明确、鼓舞人心的战歌。尤其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歌》和红时期的《工农兵联合起来》,歌词直白有力,充分展现了革命时期的豪情壮志。
中国历代的歌曲,从文雅到通俗,从祭奠到激励,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而这些歌曲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过于“雅”,难以让普通士兵深受感染。但无论如何,这些歌曲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