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密燕王谋反,为何朱允炆反而处死了他呢?
在风雨飘摇的明朝初期,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刚坐上皇位不久,就收到了一封充满惊雷的奏疏。奏疏中明确指出,燕王必反,而且是一年之内。这位名叫程济的奏疏作者,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学教谕,却以其独到的洞察和预见,令朝廷上下为之震动。
朱允炆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深知这份奏疏的敏感性。在大明,所有的奏疏都是公开的,这份奏疏一旦流传开来,无疑会掀起轩然大波。朱允炆立即下令抓捕程济,意图将其定罪。程济却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他以预言家的姿态出现,声称自己的预测是依据术数而来,而非政治阴谋。他还建议朱允炆可以先将他关押,如果一年后燕王未反,再处置他也不迟。
程济的奏疏涉及了敏感话题——削藩。在洪武年间,这个话题被视为禁忌,因为它涉及到老朱家血脉亲情的考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已经让削藩成为必然。朱允炆即位后的动作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果断废除了周王朱橚的爵位,将其贬为庶人。
程济是个懂术数的人,他观察到燕王朱棣的能力和声望都在不断上升,面对削藩,他绝不会袖手旁观。于是,程济通过奏疏提醒朱允炆,北方兵起,期在明年。这一预言直接指向了燕王可能的反叛。
朱允炆虽然已经在谋划削藩,但他深知这件事的敏感性。他和黄子澄密议了很久,决定先剪除燕王的同母弟周王。对于燕王本人,他们觉得还没有准备好,不想打草惊蛇。程济的奏疏一出,无疑是在向朝廷传递一个信号:朝廷打算对燕王动手了。这让朱允炆十分头疼。
其实朱允炆太年轻了,他没有意识到削藩的决策已经引起了燕王朱棣的警觉。种种迹象都表明朝廷正在为削藩做准备,从公布的太祖遗诏到废除周王的行动,再到兄弟三人代父进京祭拜时的策略调整,无一不显示出朝廷的意图。而朱棣并非愚蠢之人,他早已察觉到朝廷的动向。
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朱允炆和黄子澄还在幻想用虚伪的仁义来麻痹朱棣。他们之间的段位差距实在太大。朱棣在明朝的地位和声望无人能及,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他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这样的较量中,朱允炆显然无法与朱棣抗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进着这场博弈游戏究竟谁胜谁负已经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