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何孙权不喜欢张昭呢?
当人们谈及张昭,往往会联想到历史演义中那番激烈的说辞,仿佛只有他的劝降言辞,才让孙刘联盟得以形成,共同抵抗曹军。历史上的张昭其实是一位主张投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夕,他曾写信给孙权,字里行间充斥着威胁与恐吓。孙权急忙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其中张昭是主降派的一员。
张昭之所以主张投降,并非没有原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名义上是正义的军队。如果不投降,便会被视为背叛汉室。而且,在曹操收编了荆州的地盘和水军之后,其优势已去。张昭认为,曹操的军队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极力主张投降。这也展现出了张昭心向汉室的一面,他是一位典型的儒生,虽然有些迂腐但识时务。
《三国志》中记载,孙权称帝后,表达对周瑜的怀念之情,张昭想要附和,却被孙权提及赤壁之战时的尴尬往事。张昭因此伏地流汗,显得十分惭愧。尽管张昭的书生气较重,但他对东吴的发展确实贡献良多。自从他年少成名投奔孙策以来,帮助孙策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许多名将都对他颇为赏识,就连狂傲不羁、大骂曹操的狂生也对张昭表示肯定。这也是孙策去世后让张昭辅佐孙权的原因。
孙权似乎并不喜欢张昭。这其中的原因有多点:张昭性格刚硬,不懂圆滑。他常仗着自己的资历,当面指责孙权的过失,毫不留情。张昭在工作中屡屡犯错。比如在讨伐黄祖的战争中与孙权意见相左,以及在赤壁之战中主张投降等。张昭率军攻打当涂时,久攻不下,这也让孙权对他产生了不满。对此,孙权在被魏文帝封为吴王后设立丞相职位时,并没有选择张昭,而是选择了相对平庸的孙邵。直到孙邵去世,众人再次提议张昭出任丞相时,孙权终于透露了原因:“丞相需要圆滑的能力来调和众臣,而张昭性情刚烈强硬,容易与同事发生纷争,且他的提议在被拒绝后容易心生埋怨和不满,因此丞相之职并不适合他。”
尽管孙权对张昭的态度如此,但张昭在孙权称帝后依然被封为辅吴将军(后改封娄侯),地位仅次于三公。后期张昭不再参与政事,去世时丧礼从简。然而他始终为东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孙权在他死后也身着素服前去吊唁。可以说张昭虽不被孙权所喜却仍为东吴之重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