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是个怎样的人?他制定了哪些杨家的祖训呢?
在华夏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北宋文人杨时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他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与“国”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兴盛。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每一个家庭的和睦与繁荣,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强盛。而“家规”,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纪委监察部推出的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领我们走近了那些充满智慧的传统家规,让我们从中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杨时这个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是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他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的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品质,使他成为了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对理学的精研,特别是对闽学的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杨时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纪念馆,位于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6号,那里曾经是他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
杨时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学家,更是一位重视家庭、注重家风传承的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他亲自编修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定杨时家训十条,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杨氏家训内容丰富,涵盖了孝顺、勤俭、耕读、和睦等方面,是杨时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更是细化为32句,“十八个不准”,对违背的行为坚决反对,并告诫家人谨守勿忘,遵规执行。这些家规家训,围绕着杨时祖训这个根本制定,是杨时家风文化的灵魂,教育和熏陶着杨氏后人。
杨时的故事,不仅仅是他的个人传奇,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他的尊师重道、重视家庭、注重家风传承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他的家规家训,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更好地凝聚家族、规范行为,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家族的兴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