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有几个月亮节 又都是怎么过的
月光下的庆典与节日记忆
当夜幕中的月亮初现光芒,村落的祭礼便随之展开。此刻,各家选取最饱满的瓜果,用篾桌摆设,抬着向山神祭月。在银辉之下,全寨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围绕着篾桌跳起芦笙舞,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在小乘佛教信仰的地区,祭月仪式融入了佛教的色彩,地点改在了寨内的奘房。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人们带着鲜果供品前来拜佛。点香燃烛、烧纸钱的佛爷诵经祈祷。仪式结束后,人们聚集在寨内,老人一起品酒饮茶,年轻人则摆歌场、跳芦笙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民族历史渊源的人,将荣获歌手的称号。
提及第一个月圆之日,便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尽管天气仍然寒冷,但人们依旧会热情洋溢地庆祝节日。挂花灯、放烟火、玩龙灯、猜灯谜,一家人围坐一起,伴着月色享用元宵。有的地方还有“迎月”的习俗,人们举火炬上山迎接圆月,据说谁能最先望见初升的圆月,谁就最有福分。现代人过节时还增加了新的庆祝方式,如放电影和表演文艺节目,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第二个月圆之时,是花朝节,这是花的盛会。我们可以想象花仙子们心急、好胜的模样,急匆匆地抢占第二个月圆的日子。它们的小性子让人们觉得它们更加可爱,常用争春、争妍、争艳等富有争斗感的词语来形容它们。人们理解并欣赏它们的奔放性情,于是在这一天向它们发出庆贺。
第三个月圆之时,便是俗称的鬼节。传说在七月半这一天,会开鬼门,家里的亡人会回家探望,因此人们要进行祭奠。夜晚,人们烧纸钱、敬亡人,画个圈将纸钱烧给亡灵。虽然有人对亡魂是否真正存在有所疑惑,但在这特殊的日子,人们仍然地祭奠。
第四个节日是拜月的日子。月亮在这一天显得格外圆、亮和大。大地丰收后,人们以瓜果拜月,并制作圆饼供奉。一家人围坐赏月、品饼,虽没有拜月教教徒般的,但也不乏对月亮的深情厚意。
最后一个节日是下元节,在十月十五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圆之时,人们要进行重大的祭祖活动。与其他节日不同,下元节的祭祖往往以整个民族为单位,表达对最敬佩祖先的敬意。这一天的祭奠场面通常宏大、庄严、神圣。
世界上没有其他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把这么多的节日与月圆的日子紧密相连。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别的喜爱和敬仰吧。月光下的庆典与节日记忆,成为了中国人情感与文化的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