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正村真实存在活死人墓 祭祀活死人墓便是祭祖
蒙正村的活死人墓与神秘夜郎国
阅读近期网络热议的关于蒙正村活死人墓及夜郎国的报道,不禁让人心生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赐福名小编的脚步,揭开这两个话题的神秘面纱。
一、蒙正村的活死人墓
提及活死人墓,大家或许首先想到的是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但在中国贵州的镇宁县蒙正村,活死人墓并非只是传说。这里的活死人墓,是为活人准备的。不同于小说中描述的豪华墓穴,蒙正村的活死人墓朴素而简单,仅能容纳一人。
在墓室里端,有简单的石台,用于放置食物和水。另一端则设有出气孔,根据墓主人的性别,孔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人们进入这样的墓室后,若食物充足,便在其中生活;一旦食物耗尽,便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尽管这样的做法听起来有些残忍,但蒙正村的祖先们却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更令人惊奇的是,现代的蒙正村人依然每年都去祭拜这些活死人墓。
二、祭祀活死人墓,实则是祭祖
蒙正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自然村落,这里的村民并不信仰其他神灵,只尊敬他们的祖先——竹王。每年的望山节和竹王节,是蒙正苗族为祭祀祖先而设立的重大节日。
关于祭祀活死人墓的传统,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后汉书》中记载,一位妇人曾在河边捡到一根竹子,竹子内竟然有一个婴儿。这个婴儿长大后统一了周围的部落,成为了夜郎国的君主。这个故事为我们揭示了蒙正苗族与夜郎国的深厚渊源。
三、夜郎国的往事
夜郎国是贵州地区一个古老而强大的王国,关于它的成立时间、疆域范围等历史细节,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但蒙正苗族是否是夜郎国的后裔,成为了历史和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蒙正人每年正月初二的望山拔茅活动,是对祖先开荒创业精神的缅怀。在祖先避难到蒙正山区时,他们面对荒山野岭,不畏辛劳,开荒除草,最终开拓出了家园。为了纪念祖先的艰辛历程和不忘故土之情,这个节日得以延续至今。
蒙正村的活死人墓、祭祀活动与夜郎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传统习俗背后,是蒙正苗族对祖先的深深敬意和感恩之情。它们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祖先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汉武帝建元六年,夜郎国与汉朝联手击溃南越,胜利后夜郎并入汉朝,夜郎王被封赏,周边小国也纷纷归顺,宣告了诸侯割据时代的结束,迎来了天下太平的繁荣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7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了纷争。汉朝作为实际统治者,不得不介入调停。夜郎王竹兴性格刚烈,坚持要灭掉小国,这激怒了汉成帝。于是,汉成帝命令牂牁郡太守陈立斩杀了夜郎王,从此夜郎王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夜郎国的传奇并未结束。在王国被灭的二百多年里,余部始终心怀复国之志,暗中积蓄力量。到了东汉末年,随着汉朝的衰落,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拉开帷幕。夜郎余部认为复国的时机已到,于是在四川发动起义。他们遭遇了蜀国的猛烈打击,死伤惨重,两千余人被俘。蜀国决定将这些俘虏流放到汉中。
这段曲折的历史,正是活死人墓的由来。夜郎后裔的主要首领们深知此行的艰难,他们不想让夜郎国绝后。于是,他们假装有人去世,修筑坟墓,让妇孺躲进墓中,以躲避被流放的命运。这些躲在墓室里的人,最终成为了蒙正苗族的祖先。他们在蒙正村繁衍生息,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的蒙正人不忘祖先的恩德,每年都要去祭拜活死人墓,以表达对先人的感激之情。与此他们也铭记了历史上其他陵墓的故事。比如慈禧墓、武则天的墓以及李世民墓等,这些陵墓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
慈禧墓作为奢华的太后陵墓,却数次被盗,尸身受辱,令人扼腕叹息。而武则天的墓虽然藏着亿万宝藏,却无人能够挖动,仿佛守护着千年的秘密。李世民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关中十八陵之一,其雄伟与神秘吸引着世人前来。
这些陵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勇气,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