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光无我之境表演传递榜样力量(电影《农民院士》举办研讨会)
电影《农民院士》是一部由著名制片人蒋晓荣和导演于荣光联手打造的英模题材作品,继《大地之子——蔡希陶的故事》、《独龙之子高德荣》、《走路上学》、《九零后》等作品后,再次展现了主旋律英模的风采。该片于7月15日在北京举办了观摩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
研讨会上,业内专家、电影主创等共同分享了该片的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现实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点评。导演于荣光在片中饰演科学家,他将“农民院士”朱有勇心系人民的大地情感和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与会专家对于荣光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演活了农民院士,与朱有勇的形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无我之境”的最高表演境界。
电影《农民院士》讲述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朱有勇院士扎根农村,科技报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放在邻里乡间,用员的赤子初心打开了村民们的心结。这部电影展现了新时代员和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对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片在英模题材和科学家题材上有着明显的创新探索,展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影片体现了重大价值,通过“对视”的手法弘扬了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风貌。影片围绕一段时间和一个村庄展开,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差和支撑,共同完成了主题。
朱有勇院士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家。他改变了民族和地域的命运,让拉祜族兄弟从自给自足的封闭自然经济跨越到现代产业。电影《农民院士》以人民为中心,用电影艺术为时代楷模树碑立传,也为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个时代画像、立传、明德。影片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了朱有勇的真实世界和人格魅力。
导演兼主演于荣光以真情实感诠释了农民院士的赤子情怀,将电影与现实、原型人物与艺术角色完美融合。影片中的朱有勇院士不仅是科技领域的佼佼者,更是人民心中的楷模。当于荣光饰演的朱有勇与真实的朱有勇院士相拥而泣时,不仅塑造的角色得到了原型人物的认可,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部影片展现了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主题思想,传递了对中华文明和民族做出贡献的精神。在拍摄过程中,群众演员的真实情感让在场的科学家和观众都深受感动。其中,拉祜族村民送别朱有勇院士的场景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电影《农民院士》在创作上采取了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以小女孩的第三视角展现故事,巧妙撞击成人的心灵。它完美融合了人物的人格魅力、生活的质感、情感的温度,将朱院士真实的精神世界与艺术虚构情节铺陈开来,信息量大且文化元素丰富。
影片中的双视角叙事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念和行动,同时也揭示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人民和民族的深深情感。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的专家表示,这部影片很好地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通过扶智与扶志的结合、写意与写实的交织、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的衬托、科学技艺与人文精神的辉映,展现了一个社会主义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精神。
《农民院士》是一部视角独特、情感丰富、表演细腻、生动感人的影片。它不仅展现了科技赋能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作用,更传递了榜样力量和对人民、民族的深深情感。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佳作,值得每一个观众去品味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