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 嘻哈 时尚标签 如何看待吴亦凡的音
吴亦凡:音乐之旅的崭新篇章
随着圣诞节钟声的敲响,吴亦凡的全新单曲《想你》于12月25日正式发布。仅仅两天时间,这首歌便在国内数字音乐平台新歌榜上崭露头角,引发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热议。这首歌不仅是吴亦凡本人作词作曲并担任制作人的作品,更是他2017年“音乐年”的完美收官之作。
这一年,吴亦凡的音乐之旅可谓硕果累累。他共发行了个人首张先导EP《6》及四首单曲,合计七首歌曲,其中《Deserve》更是为他打开了美国音乐市场的大门,创下了华人在iTunes总榜的最佳成绩。如此丰富的音乐作品,让人不得不赞叹吴亦凡的“精挑细选”之道。
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凝聚着吴亦凡对音乐的敬畏与赤诚。这位90后音乐人的每一次蛰伏后的爆发,都彰显着他的野心与对音乐的执着。
《想你》的发布,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吴亦凡的关注。这首歌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吴亦凡却为其注入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与赵丽颖的合唱,更是为歌曲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吴亦凡的说唱与女声R&B旋律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歌曲叙事性、画面感的精准把握。
从2014年归国后发行首张个人单曲《有一个地方》,到如今的《想你》,吴亦凡的音乐之路虽不算快速,但成长速度却超乎想象。他不仅大口汲取着行业的养分,更在音乐上发出了越来越有力的声音。
吴亦凡不再满足于仅参与部分歌词创作,他全程参与了歌曲的词曲和制作工作,甚至独挑大梁。他在音乐上的主导权越来越强,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音乐人的全面才华。在《想你》中,我们看到了吴亦凡在不同风格间的游刃有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音乐人的成熟与实力。
自出道以来,吴亦凡一直在建构自己的个人音乐风格,今年的七首单曲初步描绘了他音乐事业的版图。从《6》到《Deserve》,他不断打破自我,重建新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吴亦凡的微博简介中,“歌手吴亦凡”的标识越发显眼。这一年,他对歌手身份的回归和认同,不仅是对自身的突破,也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吴亦凡的音乐事业可以从两条支线来解读。在海外发展方面,他的英文单曲《July》在YouTube上的MV上线仅14小时便突破百万点播量,而《Deserve》更是将他带入了美国音乐市场的主流视野。在国内市场上,《6》的预售更是在短短9小时内突破百万销量,创下多项销售记录。
吴亦凡的音乐之旅正步入崭新的篇章。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打破了人们对他的固有认知,展现了一个全面回归的音乐人形象。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我们呈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让我们期待他未来更多的音乐作品。在潮流与话题之间,吴亦凡不断自我突破的边界。从一位受到广泛关注的明星,逐渐蜕变为一位独具魅力的音乐创作人,他的故事仿佛一场流动的视听盛宴,引人入胜。
在媒体访谈中,吴亦凡曾表达过他的心境:“活在一个地方容易让人失去动力,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成长。” 这种追求新领域、挑战未知的精神,让他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从内地市场的深耕到国际舞台的拓展,他始终保持着的热情。
作为闯美“新人”,吴亦凡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宣传方式。在互联网和流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他选择更加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比如在纽约夜店推广自己的新歌,在不同电台进行打歌。这种贴近大众的推广方式,让他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当我们谈论吴亦凡的音乐事业时,不仅仅关注他的音乐作品,更看重他对音乐的理解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他的音乐不仅仅是对自我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消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市场进行了一次次的解构与重构。
在粉丝经济时代,吴亦凡并没有满足于表面的光鲜亮丽。他深知,去同质化、建立个人风格的重要性。他参与推广Dr.Dre的传记电影,通过这些国际代言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中国有嘻哈》的火爆,也让他的嘻哈音乐野心得以展现,个人风格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熟。
吴亦凡与嘻哈音乐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喜爱和价值观契合。他深感自己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使命感。他的音乐,不仅仅是对嘻哈风尚的引领,更是对海外音乐创作机制和工业模式的介绍和引入。他的身份早已超越了“嘻哈音乐人”的标签,成为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先锋音乐人。
当我们剥离掉他身上各种标签,吴亦凡作为一个风格化音乐人的身份依然鲜明。他的高辨识度并非由他人定义,而是通过其在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来体现。他是流行的创造者,是受众期待视野的反映。
对于未来,我们无从知晓吴亦凡的创造力将带向何方。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我们更加期待他将“Kris Wu”这个品牌带向何处。吴亦凡的音乐旅程,仿佛一场精彩的冒险,让我们一同期待他的下一次惊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