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百姓都特别害怕皇帝出游呢?他们不想见皇
在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往往与劳作紧密相连,一日不劳作,便可能意味着一家人无法饱食。而那些纨绔子弟,生来便享尽富贵,自然无需关心这些琐事。对于那些身居官职的人来说,即便出行,也是一件颇为繁琐的事情。
一个七品官员的出行,便需有一乘官轿、两排衙役,扛着虎头牌,鸣锣开道。官阶越高,出行的仪仗便越隆重,对民众的扰动也越大。这种盛大的场面,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出行需求,成为了一种权力的展示。
而对于皇帝来说,其出行的规模更是庞大到令人震撼。以废帝溥仪为例,其皇宫内的仪仗已足够惊人。最前面是负责警告人们回避的敬事房太监,接着是行走两侧的总管太监,再后面便是皇帝本人。若是坐轿,则有御前小太监扶轿随行;若是步行,则有小太监搀扶。除此之外,还有举着大罗伞的太监,以及手持各种物件的太监群体。更有御茶房和御药房的太监,负责携带各种点心、茶食、热水壶、茶具以及常备药物和急救药品。甚至,还有专门的太监抬着皇帝的马桶和夜壶,以便皇帝随时方便。
若皇帝决定走出京城,那这场面可谓是地动山摇。除了皇帝的仪仗队伍,还有顶盔带甲的武士、彩旗、鼓号、斧钺钩叉等,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尽头。而皇帝所到之处,地方官员必须提前预备,地方士绅也会全副心思都在接迎圣上。百姓若想一睹圣颜,只能远远地观看,其他事务则只能暂时搁置。
清朝的皇帝每年例行的北狩——到热河避暑,相对较为低调,沿途人烟稀少,对民众的扰动也较小。康熙和乾隆两位圣主的南巡,却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康熙虽较为低调,但花费巨大;而乾隆更是刻意张扬,所到之处都要设行宫、护军营盘,占用大片农田、砍伐树木。皇帝喜欢热闹,路过之处都要张灯结彩、修牌楼等,这些费用都由商家承担,否则便无法正常营业。官绅人家还需装修私家园林以接驾,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将皇帝的钱用在皇帝身上罢了。皇帝所到之处,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而官绅则因接驾得到额外赏赐而欢喜。
这样的出行规模,康熙六次南巡,乾隆也六次。在史学家眼中,康熙的六次祸害相对较小,但乾隆的六次南巡却是真正的祸国殃民。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他们的出行都对百姓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