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讲的是什么故事?齐国延迟了一年多才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趣怪网为您深度解读这一历史背景之下的经典战术——“围魏救赵”。
曾经,赵国因攻取漆及富丘两地而遭到魏国的愤怒反击。公元前354年,魏国联合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引发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历史事件——“围魏救赵”。
在这一关键时刻,赵国选择了坚守邯郸,同时向其他诸侯国请求支援。与此魏国的主力被吸引在邯郸战场,使得秦国得以偷袭魏国的少梁之地。而齐国,虽然准备立即出兵支援赵国,但最终选择延迟一年多的时间。
为什么齐国要这样做呢?据《史记》、《左传》等史料记载,齐威王的手下段干朋提出了“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他认为,齐国可以排除少量兵力去进攻魏国的襄陵,让赵国安心防守邯郸。当魏国和赵国在邯郸战场疲惫不堪时,齐国再派出大军,以此达到正面击败魏国,同时削弱赵国的目标。齐威王接受了这一建议,选择在公元前352年前后,即魏国和赵国相持一年多的时候才出兵。
当赵国都城邯郸面临被魏国、卫国、宋国三国大军攻破的危机时,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原本,田忌是准备直接率军去邯郸与魏国精锐较量,但孙膑提出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计划。他建议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以此迫使魏国大军回撤,解邯郸之围。
于是,齐国大军调转方向进攻大梁。得知这一消息后,尽管魏国大军已经攻破了赵国都城,仍不得不从赵国撤军,避免齐军进攻大梁。而在魏军主力亲率回驰大梁的道路上,孙膑设伏于桂陵,准备截击魏军。尽管魏武卒十分精锐,但因在邯郸战场上的消耗和千里奔袭的疲惫,被以逸待劳的齐国大军击败。桂陵之战中,魏国主帅庞涓被齐国大军俘获。
这场战役中,“围魏救赵”战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齐国大军故意延迟救援,让魏国和赵国两败俱伤。然后,他们并没有直接救援赵国都城,而是设伏重创了魏国大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这一战术的巧妙运用,不仅体现了军事家的智谋,也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回顾这场历史事件,我们不禁要为军事家的智谋和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而赞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对于这样的历史事件,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