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明朝官员纷纷投降,为何起义军抵
翻开明清历史的长卷,一个奇怪的现象跃然纸上:清军入关后,众多官兵纷纷投降,而农民起义军却如坚石般屹立不倒,持续抵抗。到了后期,明朝的主要抵抗力量竟然来自这些昔日的起义军!
按理说,起义军作为明的敌人,投降清军似乎再正常不过。面对清军的“侵占”,官兵们作为明朝的代表,理应坚守阵地。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刻,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在明清交替的乱世中,尤其是崇祯帝去世之后,手握重兵的明朝将军纷纷倒戈降清。吴三桂是明朝最强军团的掌舵人,刘良佐、刘泽清、许定国、左梦庚等人,都是明朝重兵在握的将领。他们最终选择了投降清军,不战而退。
南明的崩溃,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将领的投降。如果他们没有投降,守住南方是毫无问题的。更为重要的是,北方已经动荡不安,全靠南方的粮草和物资支援。一旦清军久攻不下,其出台的一系列恶政的负面影响将难以估量,甚至清军能否稳定北方都成问题。
与官兵的选择截然相反的是,农民起义军却积极抗清。清军南下后,农民起义军的对手从明朝官兵变成了清军和明朝降军。例如张献忠部队,当清军招降时,他坚决拒绝,选择抗清,最终英勇牺牲在抗清前线。大西政权的领导层,在孙可望之外,其他人坚持抗清到底。李定国更是坚持到1662年,直至因病去世。
那么,同样面对清军,为何官兵不战而降,农民起义军却血战到底?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解释供大家思考。
一种说法是,已经取得地位的官员和将领想要维持现状,因此愿意投降;而尚未崭露头角的起义军则渴望革新,因此选择抵抗。当时如李来亨、李定国等人早已声名显赫,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完全站得住脚。
另一种说法是,清军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不愿招降农民起义军。清军实际上也曾招降过张献忠和李定国等人,这一说法显然也不靠谱。
还有一种说法是,农民起义军虽然地位低下,却拥有朴素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把清军视为“入侵者”,“入室的异族坏人”。在见识了清军的残暴行为后,他们本能地选择抵抗。而官兵可能更倾向于“识时务”,选择投降以保全自身。这个解释似乎更能让人信服,因为它揭示了官兵和农民起义军在面临同一情境下做出不同选择的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