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增准:让缺失的生物常识重回学生头脑里
杭州某小学的生态教育之旅:从猪的养殖到生命教育的深化
去年11月,杭州的一所小学迎来了五位特殊的“学生”——小猪。全校464名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喂养这些小猪,并以它们为主角撰写作文。校长黄凤英表示,最初决定在校园内养猪,是为了进行生态教育,向城市里的孩子们介绍科学养猪和生态循环的知识。随着寒假的临近,如何处理这些小猪成为了新的问题,也让这场生态教育逐渐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
这场教育实验的转折来自于一场关于生命与责任的讨论。学校决定将小猪进行义卖,将所得款项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一决定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他们开始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自身在其中的责任。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句俗语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许多人对周围的事物并不了解,尽管他们每天都在与之接触。如今的小孩子们每天都吃猪肉,但对猪的生活习性、成长过程却知之甚少。这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那时,猪是许多家庭的主要财产,孩子们对猪的生平了如指掌。
杭州这所小学的举措让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猪,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孩子们对生物常识的缺乏仍然令人震惊。玉米、甘蔗、鸡、鸭、鹅等常见生物,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区分。这反映出生物常识教育在他们生活中的缺失。
这所小学不仅仅满足于让孩子们了解猪的生态价值,更通过小猪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尽管孩子们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解,但从他们对猪的常识的缺乏来看,更深入的生物常识教育仍然是必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将生物常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之中。每座城市周边可以兴建生态农场或生态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或参观学习,让他们真正“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的生物常识教育,继续忽视这个领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即使他们认识大型动物如狮子、大象和猴子,却对身边的猪、牛、羊等常见动物感到陌生。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生物常识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身边的生物有所了解,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