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留下的辅政大臣都有谁?他是怎么考虑的?
自古以来,幼主继位常常伴随着朝廷的动荡。在颇具才干的和帝的庇护下,幼年康熙的江山却坐得稳当。这其中的关键,便是四位辅政大臣的辅佐。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驾崩,年仅八岁的皇子继承皇位,改元康熙。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等四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这一安排非常有意思,这四位辅政大臣均非皇族,而是异姓臣子。
索尼等人以“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为由,请求诸王、贝勒共担辅政之责。这种安排反映了顺治帝吸取了宗室辅政的教训,他并不想儿子时代再出现类似情况。诸王、贝勒也明白皇权不可觊觎的道理,因此表示遵命。
异姓大臣辅政,旨在杜绝辅佐重臣对皇权的非分之想。这种安排打破了满洲旧制度和所谓的八王议政传统。史学家孟森先生曾评价这种新型的辅政体系:“以太后为中心,遗诏为根据,惩于前次摄政之太专,以异姓旧臣当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更加接近于中原朝廷的权力格局。
为了防范辅政大臣与诸王、贝勒勾结,孝庄太后为四位辅政大臣安排了一个宣誓仪式。历史并未如人们所愿,权臣鳌拜的势力在康熙六年到八年五月达到了巅峰。尽管鳌拜并非逆臣,没有取代皇帝的野心,但其把持朝政、结党作恶的行为仍然被康熙帝拿下。
鳌拜被拿下后,并未处死,只是被关押。档案史料显示,少年天子康熙拿下鳌拜并非因为鳌拜谋逆,而是作为雄主,在成长道路上必须扫除这个权臣。鳌拜在狱中不久便气死,他可能想不通自己一生为爱新觉罗家族拼杀,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晚年时,康熙帝对鳌拜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这是对鳌拜的。而重新厚葬鳌拜、恢复其一等公爵位更是表明大清皇室已经承认鳌拜并非逆臣。
回首历史长河,无论是宗室还是异姓臣子,都有可能成为权臣。权臣是雄主的敌人,即便雄主还在少年时代。康熙帝在成为雄主的道路上,必须清除身边的权臣。这种权力斗争,是历史的常态。对于大清皇室而言,鳌拜的贡献与付出是不可否认的。他的忠诚与努力,为清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历史充满了曲折与变迁,但鳌拜的功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