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源于历史上的简短记载:“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以其卓越的叙事才华,将这一句话演绎成了三回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对作者的创作才华钦佩不已。那么,三国时代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谁?
这一设想并非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南下荆襄时才首次出现。实际上,这一策略早在许多年前就已萌芽。那时,荆襄地区人才济济,如庞德公、司马德操、黄承彦、徐庶、庞统以及诸葛亮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们共同关注政治局势,讨论国家大事,成为当时左右局势的重要力量。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并不是诸葛亮的个人创见,而是荆襄士人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
《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形势的深入分析。作者指出曹操势力庞大,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不宜与之正面交锋;江东地区经过多年的经营,国险民附,英才辈出,可结为盟友而不可轻图。而荆州和益州地区则成为关键的战略要地。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四通八达,是兵家必争之地;益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建立基业的好地方。这样的分析在当时具有预见性,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正因如此,《隆中对策》被千古传颂。
提出天下三分的最初设想并非诸葛亮的个人智慧。早在公元200年,鲁肃在见孙权时就已经进行了精辟的形势分析。他认为汉室已经无法复兴,曹操也不能轻易除掉。他建议孙权稳固江东地区,与刘备结盟,共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鲁肃的主张在当时得到了孙权的认可,并成功实施。可以说,天下三分的设想是许多杰出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共同看法,并非诸葛亮的首创。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对局势有着相似的看法或接近的观点。例如曹营中的谋士程昱认为曹操无敌天下,刘备具有英雄气质和强大的实力。他对江东地区的分析则与众不同,认为孙权不会贸然行动杀害刘备。这种对形势的共识反映出英雄所见略同的智慧和眼光。在这种背景下,“难解势分”的局面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各方利益、形势所迫以及共同看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第一个提出天下三分的是东吴的鲁肃而非诸葛亮一人之功。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各方的战略眼光和智谋才智还体现了他们为了共同利益而团结合作的决心和勇气。